1018期 第91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10-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诗意话重阳
新闻作者:方 华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中国传统儒学中的阴阳观里,“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日月同阳,故而叫重阳。重阳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因九与久谐音,在这一天里,古人有祭祖敬老等活动,遂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老年节。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登高,是重阳节习俗之一。古人将三月三与九月九相对,称为春秋大节。三月三后,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名之踏青;九月九后,秋寒已至,万木凋零,曰之辞青。故重阳日里,人们乘天阔气爽而登高望远,或采薇拾秋,或赏菊品酒,以尽兴一游,之后便绿色凋零、青山隐遁,渐入裹足缩居的寒冷日子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林总浩繁的重阳诗词里,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天将寒,秋已深,客居他乡的诗人难免思念故土亲人,把乡愁涌上心头。乡愁。这一人类恒久绵延的情感,给重阳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日子。唐元稹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于是,赏菊,便成为重阳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的这首《九日》,除赏菊之外,还道出了重阳的另几大习俗:饮菊花酒、插茱萸。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饮菊酒可以疏风制颓,延年益寿;佩带茱萸,可以治寒驱毒,辟邪去灾。由于有此吉祥的象征和美好的愿望,而在民间千年流传,成为传统。据现代医学考证,菊花酒确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而茱萸也实有温中、止痛、理气、治霍乱及杀虫等功效。古之习俗,想必经过时间的验证,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佳节,正是天高云淡,山川辽阔。坡畔原野,到处是菊黄丛丛,秋果玲珑。邀亲朋好友,三五同行,或极目天地,或赏菊饮酒,或插茱萸思故情,或放纸鸢看扶摇,确实别有一番情趣。而文人骚客更是按捺不住盈胸的诗意,平仄唱酬,留下多少千古佳句。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时光之水滔滔向前,与其在重阳来临的日子发“人生几何”的感叹,不如载酒泛中流,把杯话桑麻,指点江山,共醉重阳。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