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博大精深的,这个动植资源的宝库、文化的宝库,是上天对陕西的厚赠。
前一段时间,纪录片《大秦岭》热播,一片叫好声里,也有些许的遗憾。提到秦岭,不提秦岭的交通,是让交通人不能释怀的事。从古代的栈道到今天的高速公路,我们说了又说,如数家珍,而在交通行业以外,人们对秦岭交通价值的认识,却又少得可怜。随着西汉、西康、蓝商几条高速公路的开通,进山的路更容易更快捷了,秦岭深处的宁陕、柞水、蓝田、西乡,秦岭那头的商洛、汉中、安康一下子成了周末小游和驴友探险的热点。借着便捷的公路,人们开始探究身边这座古老、神秘的大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晋人陶渊明体会到依伴秦岭的惬意时,不禁心中窃喜。一小时就可以亲近山水,是西安人独有的便利。自古以来,秦岭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如此亲近的位置,正好便于中国文人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道互补思想,历朝历代都有长安人物成为终南隐士。直到今天,也时常听闻有西安的画家或文人在秦岭深处购置田宅,隐居深山。对秦岭的喜爱与依恋,不仅仅是热爱大自然那么简单,这里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它是一种态度,直指人生价值观。
杜牧《阿房宫赋》的开篇就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岭的树砍光了,阿房宫造出来了,如果没有秦岭,就没有周、秦、汉、唐的恢弘气象。如果没有秦岭,哪来栈道上的烽火连天,群雄逐鹿。走进秦岭,你倾听的是历史的足音。
在秦岭深处修路,我们遇到很多艰险和挑战,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是我们陕西交通人独有的资源。如果没有秦岭,我们不可能拥有世界级的伟大工程――终南山公路隧道,如果不是秦岭,陕西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的隧道大省。如果没有秦岭,非水网地区的陕西也不可能掌握如此深厚的造桥技艺。这几年,全国都知道,在中国的心脏,在秦岭大山中有一批修路的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挑战着技术与毅力的极限。秦人打天下的那股子犟劲,再次令世人刮目相看。
身为秦人,生在秦岭脚下,亲近着秦岭,也挑战着秦岭,续写着秦岭的故事,也必将融入秦岭恢弘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