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身居秦岭,对秦岭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前段时间,有同学相约,深秋时节到北京香山看红叶,我便提议:看红叶何必舍近求远,去秦岭南麓,沿210国道西万路宁陕段,一路向北,平河梁、月河梁、秦岭梁都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然而,因工作变动,离开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来到大巴山北麓的紫阳县,转眼已近一年时间。每当夜深人静,巴山夜雨袭来之时,想起白居易诗云:“共听檐溜滴,心事两悠然”,诸多思绪萦绕脑际,在宁陕来来去去,聚聚散散,算来约七个年头,那份情感无论如何也难以割舍。
2002年,在桃红柳绿,花香四溢的时节,我初到宁陕,参加西万路宁陕段的通县公路建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公路。就在当年6月9日,宁陕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造成一百余公里道路被毁,交通中断。在洪水还未退去的时候,我奉命沿平河梁以北步行调查灾情。临出发时,局领导再三嘱咐:要注意安全!项目办领导还从新路道班找了一件公路标志服让我穿上。就这样,我生平第一次穿上了橘黄色的标志服,带着殷切的嘱托、背着行囊上路了。两天时间,短短的几十公里山路,却是我步行跋涉最遥远的一次。渴了掬一捧山泉,饿了就在路旁采摘野果充饥……有了这段经历,我与公路、与公路人、与橘黄色更加亲近了。
在宁陕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亲历了2004年210国道文明样板路的创建和交通部安保工程试点段的建设,2007年省级文明示范路的创建。通过几次大规模的维修整治,210国道安康境内得到良好改善,形成了“车在山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丽风景。而我本人也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公路人。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旅途一座里程碑,是我珍藏的一笔精神财富。这就是我和这片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公路解不开的渊源。这里的一草一木曾是那样熟悉。流经县城的那条长安河,还是那样的清澈,鱼儿还在悠闲地游着,河水为了她的远大志向,依然向南,向着汉江不息地奔流……
宁陕,是镶嵌在秦岭南麓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她既古老而又年轻。其名称蕴含着安宁陕西的深刻内涵。说她古老,是因为汉唐时,著名的子午栈道从这里贯通南北,曾展现过一幅幅历史悠久的灿烂画卷,也曾演绎过或悲壮或悱恻缠绵的历史故事。说她年轻,是因为设县距今不过200余年历史。宁陕县城又叫“关口”,据说比县名“宁陕”的历史还要悠久得多。因这里地处三面环山、三水相融的五谷之中,北处长安河上谷口,南位长安河下谷口,西南为西沟谷口,东北有渔洞河谷口,东南为东河谷口;又因这里三山对峙,北有白云山,东有关山,南有人头山。因为地势险要,沟壑深切,早在唐代即有“五谷关”之称。五谷关口后来又被称为五郎关口,“关口”一名便沿用至今。
走进宁陕,便走进了秦岭腹地,走进了绿色海洋。奇峰秀岭,逶迤绵延,博大深远,蔚为壮观,正所谓“终南阴岭秀,碧嶂插遥天”。县城四周群山环抱,青山与秀水相依,房屋依山傍河而建。穿城而过的长安河,发源于秦岭南麓的平河梁,由平河梁的沟壑和大草甸的小溪汇聚成河,蜿蜒向南七十余公里,经宁陕县城继续向南,与石泉两河交汇,最终融入汉江。
这里民风淳朴,无论是人文环境或是自然环境都非常宜人。宁陕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容人,就像秦岭山脉一样,有一颗包容的心,不排外,不欺生。无论是外地人在宁陕工作,或是外地人来宁陕经商的,都能够安居乐业。试想,在这样的人间胜境休养生息,能不倍感惬意。宁陕人善谋事,不谋人,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论是谁,只要工作勤勉,力求上进,有作为就会有地位,只要是金子,在这里都会发光。
在宁陕多年的努力工作,换来丰收的果实。那段时间,我的文学创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每年都有文学稿件发表在公路交通等报刊杂志,本人也被省交通作协吸收为首批会员。2009年底,我走上领导岗位,被交流到安康西部边陲――位于大巴山南麓的紫阳,依旧从事我热爱的公路事业……
忆秦岭,最忆秋叶红。秦岭秋色,敢与天下媲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源自秦岭秋景。每当深秋季节极目远眺,漫山的乔木、灌木,由翠绿到浅黄、到金黄、到深红,层次分明,清晰,光彩夺目。红的有黄栌和红枫,耐寒耐旱,在气候温暖适宜的秦岭,植株可高达10余米。黄的有小叶白蜡、银杏、冬瓜杨等,金秋时节,叶儿黄灿灿的。还有各类松木及枫香、乌桕、香樟、大小叶女贞、杜仲、毛竹等组成美丽的风景林。
那些不畏高山严寒的良木,象征着扎根秦岭深山的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他们战洪魔,抗冰雪、保畅通,一个个橘黄色的亮点,在一条条黑色的五线谱上跃动,弹奏着动人的音符。是他们用灵魂筑就了坚实的路基,挥洒一腔热血和汗水,为了国道的畅通,他们就这样默默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作者原供职于宁陕公路段,现供职于紫阳公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