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期 第9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10-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褒斜栈道的前世今生
新闻作者:文 / 韩文刚 杨健全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可能记住的是人事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但那一条条逶迤出没于人迹罕见、山高林密、悬崖峭壁,至于云端,沟通八方的“公路”,更该让我们深情的注眸。因为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在众多的路中,从来没有一条公路像它一样历经几千年而魅力不减,它就是褒斜栈道,即省道210的前身。
    拨开历史的迷雾,沿着汉中市河东店镇的褒河水逆流而上,到达古栈道“褒谷口”。此时正是深秋之季,碧空如洗,红叶连天。古栈道的马蹄声换成了汽笛的轰鸣,商旅的驼铃响耳换为现代社会繁荣发展的喧嚣,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景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眼帘。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今名石头河)及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形成的一条谷道,是典型的循河觅道路线。斜峪口在眉县西南15公里处,褒谷口在汉中褒城之北25公里处,因名“褒斜道”。褒斜道蜿蜒曲折,参差迂回,全长470千米。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因之亦称“斜谷道”。褒斜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朝、明朝、清朝历代续修续建,发展为今天汉中通往关中的交通要塞。
    褒斜道就其大势而言,是秦岭诸栈道中路线较为平缓捷近的一条谷道。但在路经的褒谷南段峡谷,水深流急,绝壁凌空,唐人欧阳詹有:“连高夹深”,“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削壁,千里无土……麋鹿无蹊,猿猱相望……蹄足莫之能越”之说,可见其天堑之险要。
    褒斜道始修于春秋战国时期,通于秦昭王时期。在中国有了冶铁工业,有了穿凿工具时,在路经之悬崖绝壁处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修建成栈道。褒斜栈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栈道的接通使我国古代交通发生了质的变化。路线平缓近捷的褒斜道,解决了古代行旅翻山越岭之苦,也为我国迄今为止依山环水的“沿溪线”公路、铁路建设彰显了选线的智慧,它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从秦汉起,为争取货运相通,经济惠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这条道路曾上演了金戈铁马,威武雄壮的历史壮举。“穹窿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驷牡其马因。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形象记述了昔日栈道繁忙的盛况。陈年旧事、历史传说不计其数的褒斜栈道打通秦岭连接中国西北和西南,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消弭了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秦岭自然屏障,解决了“秦虽有心,蜀虽有情,五万年间,爱不相接”的难题。秦汉王朝时期褒斜道沿途就是官方驿道,邮亭、馆、驿战略要地。东汉永平年间《  君开通褒斜道碑》记:“……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可见重要之处。
    纵观中国古代交通史,褒斜栈道因其险峻和特殊性而独具魅力,这一伟大的栈道工程是所有古代栈道中路线最长、通行时间最久的道路,其中的“石门隧洞”是东汉永平年间采用“火烧水激”而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能通行车马的交通隧道。
    历史上的褒斜道,是一条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道路。褒斜道开通后,远在周文王时,就利用蜀道伐蜀。周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周幽王伐褒国,由褒斜道出兵。战国时期,秦与楚争夺汉中地,不断由褒斜道出兵南郑。秦惠公十三年,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兵从褒斜道、石牛道至成都灭蜀。至秦昭王时,相国范雎修筑栈道,“通于蜀汉”,以加强秦国对汉中、巴蜀的统治。“汉王”刘邦,用烧绝褒斜栈道办法麻痹项羽,充分表明褒斜道在楚汉相争时军事上所处的地位。曹操出兵斜谷,与刘备争夺汉中。诸葛亮攻祁山,派赵云、邓芝据箕谷,以钳制曹魏兵力。诸葛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由斜谷出兵五丈原。曹魏景元四年,魏将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出兵,攻取汉中,灭亡蜀汉。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夏四月,梁州刺史司马勋率步骑3万,从汉中入秦川攻苻坚,战败后仍由斜谷道退回南郑。明崇祯七年褒城县知县易道粹断栈道,守鸡头关,“秦蜀梗塞”,致使李自成起义军被围于汉中,死者过半。清康熙十五年王屏藩等仍在褒斜道上迎击清军,清军“但守险要”。清嘉庆驻守汉中的川楚白莲教义军走褒斜道,由斜峪关出击,“岐山县知县杜鄂率众登城防御”。清宣统三年十一月,陕西农民起义军邓占曾率兵由斜谷入汉中,“清新军督队郑宝堂率百余人御之城固小河口”。八年抗战,国民政府于1936年沿褒斜古栈道修建了宝(鸡)汉(中)公路,连接了大西南与大西北。2003年汉中公路局修建了210国道姜眉路省道,再次延续了褒斜栈道千年历史文化。
    褒斜道的开通,为中原文化向汉中、巴蜀传播疏通了渠道。《华阳国志・蜀志》记:蜀郡“工商结驷连骑,家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妇女有百辆之徒车;送葬必高墙瓦椁;祭奠而羊豚牺牲……原其由来,染秦化故也”。
    然而,褒斜栈道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其在中国政治、军事、商贸、交通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在古代建筑、邮驿、书法、碑刻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也闻名遐迩。被茅以升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继长城、大运河之后的第三大古建筑”。
    作为曾经的辉煌,褒斜古栈道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清末,随着铁路、航运、机力运输始创,驿站事务渐废。民国三年(1914年)驿站尽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军兴,驿运恢复,为解当时机运不济之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迅捷,国民党又拓修驿道,但因溃逃未果。
    新中国成立后,宝汉公路(国道316)的兴建,宝成铁路、阳安铁路的通车,108国道周城线的竣工,汉中这个被秦岭、大巴山环绕的盆地,逐渐走出“夜郎之地”的闭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腾飞,“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成为300万汉中人民的共识。2003年,在褒斜道旧线上,一条起于留坝县姜窝子至宝鸡眉县的山区二级公路聚集了陕西公路人智慧与汗水,它是当时汉中进入西安线形最好、设计最合理、行车最舒适的省级干线二级公路。
    2007年,西汉高速建成通车,成为联通川陕的交通要道。
    在公路人顽强坚定的“铺路石精神”鼓舞中,2008年,210省道姜(窝子)眉(县)“省厅级文明路”创建成功。创建过程中,汉中公路局坚持按照人文景观相结合,突出古栈道的历史风貌,突出“和谐”和人性化的服务水平,按照“路中精细、路侧完备、路外和谐”,“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标准来创建。沿线设置风景亭、观景台8座,人文景观30余处,突显了现代交通的人文风韵。
    现在的姜眉路风景这边独好,司乘人员或遐想古栈道的辉煌,留恋于中国历史画卷,或醉心于“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侧完备、一路通畅”的美景,领略着“公路人”的良苦用心。
                                                    (作者供职于汉中公路局枣木栏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