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期 第92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11-0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大美青兰
----------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建设走笔      
新闻作者:文 / 安立广 图 / 黄金峰
    昔日荒凉的黄土沟壑,如今绿意盎然的秀美山川!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中国的红都,壶口瀑布,秦直道……这里孕育了太多的传奇!
从中华民族之魂的黄河壶口到子午岭,在厚重的黄土沟壑和茂密丛林中,一条按常规需要四年时间方能建成现代化高速公路――青兰高速陕西境,在两年时间内就建成了,为陕西、为西部又添一条富民强省的通江达海大通道,书写了交通人的新传奇!
 

富民大通道
    让我们将视线回眸到项目全面开工的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陕西交通系统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战略部署,调整高速公路规划网,在下半年的两个月内连续开工9个项目。而2008年10月全线开工的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想给沿线人民群众早日奉献一条快捷之路,工期由四年缩短为两年,在2010年11月建成通车。
    全长1795公里的青岛―兰州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18条东西横线中的第六横,由东向西横贯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6个省、区,是西部地区又一条出海大通道。
    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全长192公里,投资138.867亿元,全立交、全封闭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分别为80公里/小时和100公里/小时,相应的路基宽度为24.5米和26米。主线桥梁282座,匝道桥33座;隧道32座,涵洞通道343道;设互通式立交10处,分离式立交27处,收费站11个,设厢寺川、壶口、张村驿服务区3个,养护工区1个。青兰高速在宜川县壶口乡县川口南侧由山西省跨越黄河进入陕西境内,经过延安市的宜川、黄龙、洛川、富县等4县13个乡镇,最后至于陕甘界交界的雷家角。
    青兰高速陕西境所在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此外,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和陕西省蟒头山省级森林公园也位于区内,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延安市的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涉及到壶口瀑布的就有两条,分别是:延安―南泥湾―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茶坊―杜甫羌村―直罗镇―秦直道。宜川县政府提出了“以壶口景区为主导的大旅游经济”的指导方针,以旅游业带动地区综合经济快速增长。随着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的建成通车,包茂高速到壶口瀑布景区的行车时间将从两个多小时降低到1个小时,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乘车的舒适性、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助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青兰高速陕西段地处著名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产区,为我国乃至全球少有的苹果优生气候区之一。洛川苹果闻名天下。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果实着色鲜艳,含糖量高,香味浓厚,品质优良,耐贮运,具有特殊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宜川是典型的农业县,被确定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属全球最佳果品优生带,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命名为“花椒之乡”、“胸鼓之乡”,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和全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县。富县是陕北植被保存较好的县份,被誉为黄土高原的“绿色明珠”,林草覆盖率达84%,发展林牧业、中药材和林牧产品加工具有良好条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青兰高速陕西段的建成,犹如一条彩线,将沿线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如珍珠般串了起来,将极大地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延安境内东西方向无高速公路。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的建成通车,将成为陕西省横贯东西的第三条大通道,进一步完善陕西省高速公路网,不仅将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而且将加强陕北与晋、冀、鲁等中东部省区的联系,必将为这条苹果优生带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绝好的机遇,推动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优质典范路
    青兰高速公路陕西境项目是陕西一次性开工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项目,由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青兰高速陕西境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实施,监督单位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是主体设计单位,施工监理单位达到100多个。虽然建设时间仅为两年,但青兰项目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努力创造着属于陕西交通的新奇迹。这奇迹背后是他们认真执行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强力推进工程进度。
    在青兰高速公路陕西境项目的决策、建设过程中倾注了各级领导的心血,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延安市委市政府、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及沿线地方政府领导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他们时刻关心、关注着工程建设情况,经常深入工地一线,检查指导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最艰巨、最关键的时刻,及时给建设管理处和建设单位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有力指导。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曹森多次亲临建设一线,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为建设者鼓劲打气,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勉励大家一定要将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建设成为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的标志性工程;厅长冯西宁在检查青兰高速公路建设时指出,自开工建设以来,青兰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真正实现了工程管理规范化,现场施工文明化,思想意识超前化,达到了令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的效果,在全省在建高速公路中,路面施工堪称“典范”。陕西交通建设集团杨育生董事长、韩定海总经理等经常深入工地,努力为青兰高速公路的建设创造良好条件。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青兰建设管理管理处处长孔庆学、副处长王军礼等一班人一年四季除了去西安开会,基本就守在项目上,经常白天下工地,晚上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
    路基:千方百计提高稳定性。
    路基不均匀沉降、台背跳车等向来是公路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青兰项目通过对路基填料进行全面优化、对路基使用超重型压路机进行补强碾压,严格控制台背回填质量等措施,努力从基础工作上克服这些通病。针对部分段落的路基线位过底、填料不良的情况,建设管理处组织设计单位和专家对全线的路基填料进行了全面优化处理,保证了路基的质量。
    结合青兰高速公路的软基、过湿土、粉性土、高填方等实际情况,青兰管理处在组织多名专家进行现场察看、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路基进行补强碾压,以减少工后沉降对路基的不利影响。组织专门的队伍对全线路基采用28吨超重型压路机进行了补强碾压,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
    桥梁:“内秀”与“美貌”并重。
    青兰项目如何让如此众多的桥梁既保证内在质量,又实现外在的美观,管理处在桥梁施工中,对所有梁板顶面进行了连接筋预埋,对已施工的梁板进行全面植筋,按照纵向1米、横向0.6米的间距进行植筋处理,并严格控制铺装钢筋网片的位置,确保桥面铺装工程质量。在预制梁施工前,按设计钢筋骨架先加工钢筋骨架定形模具,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模具进行钢筋笼加工,确保钢筋间距、数量、保护层厚度严格按设计施工。
    桥梁伸缩缝施工是公路工程建设的又一个难点,稍有疏忽就影响行车的舒适性。青兰管理处总结了伸缩缝易出问题的原因,对全线所有伸缩缝预留槽口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了全面处理,对伸缩缝预留宽度、线形、钢筋预埋等进行逐一检查,对不合适的伸缩缝进行了专门的修整,既达到外观美貌,又保证伸缩缝的质量。
    隧道:创造黄土隧道掘进新纪录。
    黄土隧道施工向来是个棘手活。而青兰项目的32座隧道大多数是黄土隧道和黄土加风化岩隧道。特别是有着项目第一控制性工程之称、目前西北地区最长的黄土隧道――羊泉隧道,属于典型的陕北黄土隧道,主要为Ⅴ级及Ⅴ级加强,处在黄土高原地下水位线以下,含水量大,基本在25%左右,局部地方出现明水;围岩状况差,下沉、收敛变形较大,原地面下陷,个别地段达到1米,多次发生冒顶、涌泥、塌方,施工难度非同一般。针对项目黄土隧道含水量大、沉降量难以预测的情况,青兰项目聘请了专业队伍对沉降量及收敛变形进行监控量测,为施工单位提供参考数据,以保证黄土隧道的二衬、断面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对所有的隧道洞门,逐一进行了现场勘察,并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省厅要求,对隧道洞门全部进行了优化设计,确保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在黄土隧道施工中,创造了月进尺151米最高记录,确保了全线控制性工程羊泉隧道的顺利贯通。
    路面:努力做到“典范”。
    青兰管理处加大软硬件投入,采用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确保项目的质量。
    项目全面采用“黑匣子”进行路面施工远程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个拌和站采用监控设备进行远程监控,确保混合料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拌和。每个路面标段配备上面层料水洗设备,对所有上面层料全部进行水洗,确保集料质量。在中面层施工完后,在路面两侧按上面层标高、宽度施工临时砂浆带,并提前进行边坡和土路肩绿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中分带两侧和桥梁护栏边缘进行热沥青密封处理,为防止中分带混凝土和桥梁护栏边缘渗水,在铺筑过程中对中分带混凝土和桥梁护栏边缘刷涂热沥青,并在铺筑完后对缝隙采用乳化沥青进行灌注,有效地防止了渗水的出现。
    加强机械投入,优化路面机械组合,在路面中、上面层施工过程中,每个工作面按碾压设备“3+4+1+1”组合,即3台钢轮+4台胶轮+1台整修、收面钢轮+1台小型压路机对边角部进行碾压的组合进行机械配置,有效地提高了路面压实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多功能检测车逐车道对路面平整度、厚度、构造深度进行全面检测,并对特异点逐点进行铣刨处理。
截至发稿全线质量总体合格率达到97.5%。
 

低碳节能路
    隧道照明的节能环保是近年来公路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既符合行车安全要求,又节能环保,对长于修路架桥的交通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与洞外环境宽敞的道路不同,隧道是一种特殊的管状构造物。隧道照明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确保白天和夜间行驶车辆能够以设计速度安全地接近、穿越和通过隧道。我国全面推进隧道照明工作,开展隧道照明技术研究的历史很短,建设期相对集中,短期内建设了大量隧道,在经验和研究支撑不足的情况下,隧道照明设计在理解和执行规范上存在偏差,导致很多隧道在照明运行和管理上效果不是很好,存在过度照明问题。
    2009年6月,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开展“高速公路优化隧道照明设计、加强隧道照明管理”专项活动月,出台《陕西省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设计指导意见》,青兰项目被确定“典型示范”工程。青兰管理处委托有关单位对隧道照明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
    机电工程师赵宝俊介绍说,在原设计中无论隧道长短,隧道照明系统设计类型基本相同,未考虑分期实施方案,照明系统设计按远期交通量进行设计的,也未考虑连续隧道的后续隧道行车方向入口亮的折减系数。
    优化设计中根据现行《规范》,照明设计采用了分期实施方案,针对近、远期预测交通量进行一次设计,分期实施;响应国家节能方针,尽量节约能源;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条件下,使照明回路操作简便;隧道照明灯具布置方式结合当地实际运营状况并考虑隧道运营期间管理维护方便;对连续隧道的后续隧道行车方向入口亮度考虑了折减系数。灯具布置方式在省内率先采用“拱顶侧偏单光带”布设;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和隧道洞门形式选取不同的洞外亮度值,以达到合理布置灯具,节约能源的目的。经过优化设计,全线隧道灯具初期投资由原设计方案的1851.04万元,降低为1104.71万元,投资减少40.32%;全线隧道年运行费由原设计方案的2737.69万元,降为1385.02万元,运营费用将降低49.4%。
    在优化设计中,尝试新的照明灯具,在石家河隧道采用LVD无极灯照明。LVD无极灯没有传统光源的灯丝和电极,主要由高频发生器、功率耦合器和玻璃泡壳三部分组成,通过电磁感应方式将能量耦合到灯泡内,是综合功率电子学、等离子体学、磁性材料学等理论开发出来的高新技术照明产品。在白炽灯被世界各国禁止使用的情况下,LVD无极灯成为目前高效节能光源的最佳选择,是新一代技术已成熟且已产品化的实用型、节能型、环保型长寿命、高光效的电光源。
隧道照明优化只是整个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在繁忙的建设任务中积极创新展开课题研究,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一个缩影。青兰管理处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与西安公路研究院、长安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先后完成了许多科研课题。会同各设计单位先后开展了施工图设计、软土地基处理和路基填料方案、路面结构层设计、隧道洞门设计、绿化设计、房建设计等专项设计优化活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及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考查,及时召开方案论证会进行审查,为项目的又好又快建设提供了有力地技术支撑。
 
环保人文路
    2010年的金秋时节,行驶在即将通车的青兰高速公路上,满目苍翠,放眼望去层林尽染,清泉淙淙。两旁的草木郁郁葱葱,随风摇曳。筑路大军以巧夺天工的双手,把青兰高速公路天衣无缝地融入到大自然中,在开发与保护中实现了人与大自然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地处陕北黄土沟壑区,经过西部大开发10年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被恢复好,项目沿线满目苍翠。为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青兰管理处从项目伊始就遵循“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恢复自然”理念,使建设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努力使公路完全融入自然之中,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在设计上尽量避免高挖深填对植被的破坏,沿山脚和河道布线,以桥隧为主;把取弃土(渣)场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对如何恢复、弃渣场防护、覆土、种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明确要求。项目开工初期,就对所有参建单位人员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培训,把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施工的各个环节、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路与自然和谐的良好局面。对边坡防护加强了现场审核,当路基边坡开挖开始后,管理处组织设计单位人员和有关专家对每处边坡防护型式现场核对,对不需要做圬工的部分坚决不做,能用植物防护的多用植物防护,尽最大可能做到路与自然和谐。在施工上尽量把弃土弃碴进行二次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步落实了水保、环保措施,投入环保工作经费2.9亿元;加强了绿化工作,绿化预算7000万元,实际投入1.7亿元;落实了临时用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确保临时用地按规定和要求进行复垦;委托了水保、环保监理,加强了施工过程中河道清理、取弃土场治理等保护措施。今年6月国家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组织六省区环保厅局,在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召开了环境保护及监理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项目的成绩。
    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坚持公路建设与地域文化相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当地由于独特的环境和历史而形成的文化氛围,打造与沿线风貌相匹配的自然景观段:起点至秋林镇段的峡谷果园景观段,秋林镇至瓦子街段的川道果园景观段,瓦子街至厢西堡段的原始次生林景观段,厢西堡至张村驿段的黄土沟壑景观段,张村驿至终点的川道农田景观段。青兰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的载体,利用服务区、收费站、隧道洞门等构造物充分体现了沿线区域的文化特色。以黄河文化景观辐射区、红色延安景观辐射区、秦直道景观辐射区为烘托,努力打造优美旅游景观大道。
    青兰高速陕西境项目所在的宜川、黄龙、洛川、富县等县都是文物大县,沿线古战场、近代战争遗址比较多。为了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青兰管理处在委托文物勘测、发掘的同时,最大程度落实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宜川秋林二战屯兵遗址,在线路设计上进行了避让;为了迁移黄龙山林区一棵古树,先后运用大型机械3台,人力30多人,支付费用15万元;为了避让秦直道遗址,路基27标停工半年,对1.8公里线路进行了改移,增加工程费用3800万元,2010年被陕西省评为文物保护先进单位。
    青兰管理处结合项目施工实际积极给沿线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全线利用施工弃碴弃土造地325亩、平整土地1100余亩、新修和改移水渠38公里、整修生产路160多公里、投资300多万元为群众修便民桥16座;宜川、黄龙拆迁量大,青兰管理处对7个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了大村、寨子、掌里、铁龙湾、枣湾、瓦子街新村;为了保证富县连接线与县城规划的合理顺接,对城区段3.5公里进行了改移,增加了洛河大桥和河堤防护工程,增加投资1800多万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同时也给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
    如今经过建设者整整两年的挥汗如雨、披星戴月,这条通向黄河壶口瀑布的高速路,这条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连接东西部地区的公路运输大通道和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即将惊艳亮相,呈现眼前,将方便世界更多的游客到黄河壶口欣赏那壮美的中华民族的优美画卷,使当地的苹果等绿色产品更快地走向世界,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快捷交通带来的实惠,走上富裕之路。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