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期 第92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11-0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崔云江,深山护路人
新闻作者:文 / 胡宝龙
    春去秋来,养路工的身影在秦岭深处奔走,清路障、除杂草、垫水沟、清扫保洁、修整路肩,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枯燥,却都认真完成,这就是养路工的工作。
    家住周至县青化乡联集村的崔云江便是其中一位,1971年10月参加公路养护工作。几十年里,分别在周至县南天门道班、城关道班、哑柏道班、望长沟道班、桃李坪道班工作过。
    崔云江和工友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北风凛冽的寒冬,到酷暑难耐的盛夏,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孤单地挥动着。叶子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只见那一层层落叶被他扫了一秋又一秋。
    崔云江被调到了城关道班工作。14个道工养护县城4条出口19公里的干线公路,村镇多,群众生活垃圾随处倾倒,路况不好,工作量大,成绩却不明显,原先的几任班长和工友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求调动工作。但他没有任何怨言。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开始清扫,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工作成绩仍不明显,还常常挨领导的批评。和他共事的工友都感到非常委屈,但他还开导别人说:“只要咱扎实工作,多出力、多流汗,路容路貌就一定会有大的改观。”
    1999年8月,因持续大雨,垮塌的山体将周城路31K处近1公里的路面全部覆盖,交通堵塞,两边堵车长达三四公里。段长闻讯后火速调集人员、机械赶到现场,投入抢险。在抢险中,崔云江和工友们冲锋在第一线,当他发现山坡上有零石不断下落时,他急忙大声阻止离自己最近的机械缓慢前行。经过现场勘查发现,岩体垮塌后在山腰、山顶多处形成悬石,有随时滚落的可能。他和抢险队员,披荆斩棘,踏出一条蜿蜒的山路迂回到山顶,用绳索把人下放到悬石位置,肩扛、杠撬、炸药炸,解除了一处处安全隐患。后又经过一月的连续奋战,终于除去了这只“拦路虎”。
    2002年6月8日,我省普降大到暴雨,连续13个小时的降雨带来百年不遇的洪水。特别是佛坪县,突发的山洪与泥石流冲毁了房屋、农田以及道路,受灾面积达70%。
    108国道周至马召至佛坪段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肆虐的山洪冲毁路基、冲垮桥梁,造成山体崩塌、交通中断。特别是K36至K46段,挡土墙损毁13处,路基缺口9处,路面悬空7处,大小塌方总计18000余方,公路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条公路是通往佛坪的唯一通道,所有的抢险救灾物资都要从这里运往灾区。想到水深火热中的灾区人民,他心急如焚。机械开道,人员、车辆兵分三路,同时展开作业。抢险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架桥的叮当声、炸石的爆破声、抢险人员匆忙的脚步声、呐喊声汇聚一起,拧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昭示着公路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顽强不屈和必胜信念。
    崔云江顾不上休息,经过两天一夜的连续奋战,他和大家终于在6月10日晚19时到达周(至)佛(坪)交界处――秦岭隧道口,20余辆运送抢险物资的车辆进驻厚畛子林场待命。
    大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山里昼夜温差大:正午烈日当头,队员们挥汗如雨,衣服湿透;夜晚阴冷潮湿,唯一的中巴车让给了年纪大的队员休息,大部分人只能席地而卧。大家互相帮衬,互相鼓励,一鼓作气,终于在6月13日填平了这个“无底洞”。
    他是铁打的,锻造他的就是日月风尘。在遇到急难险重的情况,总是无惧无畏。
    2008年1月10日上午,一场大雪不期而至,至11日转为暴雪。
    108国道周城路是联通关中和陕南的重要通道,崔云江所在的云龙沟路段地处咽喉。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坡大弯多,春秋浓雾弥漫,夏季泥石流频发,冬季天寒地冻路难行。连续的强降雪和低温天气,导致全段路面凝冻结冰,气温最低时降至零下16度,积雪最厚时达40厘米。由于覆冰严重,坡陡路滑,堵塞在公路上的车辆一度超过千辆,长长的车龙摆在了8公里长的路面上,滞留人员达6000余人。
    这场罕见的冰雪灾害,又一次见证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公路卫士。在灾难面前,突击队员们冲在前头,全力投入抗雪救灾,充分发挥了先锋队和突击队的作用,破除了一个又一个坚冰,扫清了一处又一处壁垒,终于抢通了这条生命线。
    他们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歌。他们是公路的忠诚卫士,正因为他们在公路上默默艰辛的付出,我们的出行才会更加美好。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