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是公路人用双手打造的产品,是公路人用爱心播种的土地,传递着公路人的情和义。
公路有多长,公路人的心就有多远。
陕西公路,将大道之大爱倾情传递。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十一五”之初,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交通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重大决策,全省公路行业按照交通新一轮加快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一个龙头,两个重点”战略部署,以“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为目标,以养护管理示范路为引领,努力打造“三心”陕西公路品牌,全面提升交通“三个服务”能力,全省路况水平、通行能力、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公路发展步入了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效最好的时期,为全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用心的公路产品、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已经成为陕西公路发展的新名片。
路通三秦
“十五”末,公路交通的相对滞后曾被视为陕西发展的“洼地”、“瓶颈”,相当一部分区域没高速路可行、有干线路难行、想农村路出行,为此各级领导有意见,社会公众有反映。“十一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痛下决心,一改现状,按需求定投资,斥巨资搞养护,实现了陕西公路大跨越,一条条畅通、高效、安全、舒适的公路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大发展。近年来陕西公路的巨变被媒体誉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养护管理工作得到空前加强,大打养护管理翻身仗,路容路貌焕然一新。公路养护以需求定投入,斥巨资搞养护,5年投入1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高速公路围绕“一年变面貌,两年新跨越”的目标,完成大中修1879公里、预防性养护862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四年再巩固,五年迎国检”的目标,实施大中修工程5229公里、预防性养护1742公里,建成养护管理示范路4550公里,改造危桥500座,治理灾害路段500公里,整治安全隐患路段5000公里。彻底改变了“十五”末有路难行的局面,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感、便捷感、舒适感明显增强。
国省干线公路升等改造进一步加快,路网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普通干线公路路网升等改造完成投资115.8亿元,新改建公路2158公里,消除了省道307、省道201云岩至延川间的“白皮路”,关中环线全线贯通,旬邑、略阳、黄龙等9县通了二级及以上公路,全省干线公路平均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到87.78%,年均优良路率达到89.15%,路况整体水平跃入全国先进行列。
高速公路建设再掀高潮,提前实现市市通高速目标。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交通投资拉动的主力军,5年建成高速公路2100公里,仅去年一年就建成600公里,总里程达到3400公里,由“十五”期间的全国第17位跃居到第8位。提前两年实现市市通高速目标,通达81个县(市、区),相邻八省的出省快速干道全部打通。
农村公路发展高歌猛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五年累计投资338.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其中新建通村水泥(油)路7万公里,是“十五”末的4倍多,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十一五”全省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80%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陕西农村公路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2009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西安召开,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全国。构建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的养护资金筹措机制、符合农村公路实际的养护市场运行机制、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农村公路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全方位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评比、考核和奖罚机制。2010年,全省县道平均优良路率达到76%,乡道平均优良路率达到56%,100%的村公路纳入管理养护,初步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管理强体
行业管理一直是公路行业的“软肋”。针对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倾向、多元化投资带来的管理分割,省交通运输厅明确了省公路局行业管理的统筹职能,着力强化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高速公路“一年变面貌,两年新跨越”,国省干线公路“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四年再巩固,五年迎国检”的养管目标。全行业以养护管理为中心,以养护管理示范路为引领,推进“三化”养护,打造“三心”品牌,促进公路养护管理迈上新台阶。
全面推行精细化养护,打造“三心”陕西公路品牌。按照合格公路产品的要求,全面推行精细养护。在全国率先创建养护管理示范路,按照“天天一个样”的养护理念,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三化两全”活动、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技能竞赛、“好路杯”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养护管理示范路为引领,以路面养护为中心,切实加强日常养护、及时养护和预防养护。在全国首创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引入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建立了陕西省公路养护生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制度和平台建设,夯实公路养护管理基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使养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以公路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适应新体制和机制的管理平台,先后完成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路政治超监控管理系统、日常养护巡查管理系统、路况出行服务系统、全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电子地图等信息化建设。组建了省级公路检测中心,强化了对公路养护管理的技术支撑。探索出了公路日常保养现行划段包干、竞争上岗、工效挂钩、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公路养建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制度,规范了工程管理,促进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养护管理决策系统。推广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等养护新技术,研发了沥青路面微波快速修补车和日常养护巡查车,搭建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启动“陕西省公路养护巡查系统”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养护效率。利用专网作为省、市、县三级养护管理计算机网络传输通道,建设日常养护、小修工程、桥隧涵检查、信息采集、路况评定养护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养护管理资金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抓住源头构筑网络,建立治超工作长效机制。源头治超取得有效突破,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煤炭、公安等部门配合,收费、运管、路政等部门联动的治超格局。健全以检测站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治超网络,开展重点区域集中打击,路政、运政、交警联勤联动。五年来共建成治超检测站268个,查处超限车辆63.59万辆,平均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2%,较2005年底下降10%。治超工作由专项集中治理向长效常态管理稳步推进,我省治超经验被交通运输部在全国予以推广。
统筹规范路政行业管理,提升依法治路水平。理顺和规范了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体制,制定出台《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办法》等20多项规章制度,加强重大涉路行为许可监管,为全省每个县区农村公路集中配备路政执法专用车辆,依法护路力度不断加大。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五年共查处违法案件39.8万起,高速、普通干线、农村公路路政案件查处结案率分别在90%、85%、80%以上。
改革发力
公路部门自我封闭性较强,传统意识浓厚。当陕西省公路交通迎来一个大好发展的历史时期,改革势在必行。王平局长2006年进入交通公路行业后,提出了“打造合格公路产品”的理念,带领全行业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就如何通过改革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行业内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理顺层级管理关系,构筑大养护的管理格局。确立了公路养护管理一厅(省交通厅)一局(省公路局)―市(市交通局)―局(市公路管理局)的新体制下的层级管理体系。明确省公路局是全省公路养护管理的行业管理主体,各市交通局为辖区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各市公路管理局为公路养护管理的实施主体。
推行管养分离,建立高效公路管理机构。省公路局按照新的职能职责,重新设置内设机构,制定了新的行业及内部管理制度。各公路管理局设置统一规范的公路管理机构内部部门,优化整合行业人力资源,制订统一规范的行业管理制度,建立起精干、高效的行业管理机构。
整合养护资源,建立养护生产组织体系。通过事企分离、养管分离,分别组建起机械化养护中心,并初步完成机构设置,人员及资源整合,探索并实施了定额核算,合同管理、计量支付以及路基、路面养护分离,小修保养与大中修工程分离的养护生产组织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
责任在心
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更是一种担当。陕西公路部门加快建设负责任的行业和负责任的部门,从保障通行安全、公共安全、拓展公路服务等方面入手,服务于民,树立良好的社会现象。2009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公路交通位列群众满意度第一。
应急保畅达到新水平。坚持把公路畅通作为行业服务的基点,落实公路保畅工作属地管理责任。道路保畅、路网调度、应急救助等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成立了省、市两级路网调度机构。落实公路保畅的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加强了公路保畅的行业监管,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应急保障工作有力,在除雪保畅、“5・12”汶川地震、“4・13”玉树地震和2010年抗洪抢险工作中发挥了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安全出行取得新成效。坚持把提供安全通行作为公路服务的目标,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危桥改造、安保工程等路网结构改造工程实施力度,重点做好不良气候、重点路段、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安全通行工作。落实桥梁养护六级责任制、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全面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公路安全通行能力不断提升。
公路服务迈出新步伐。坚持把方便公众出行作为服务的宗旨,建立全省统一的出行信息和公路路网调度管理平台,扩大了发布渠道和受众面;依托收费站、开放式道班,建成普通干线公路综合服务区23个;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力度,统一了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VI标识、标牌,努力打造陕西高速“温馨驿站”服务品牌;开辟了鲜活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施了高速公路命名编号、桩号传递及普通干线公路标志标牌规范工程,树立了陕西公路良好的社会形象。
精神换貌
《陕西公路文化手册》是近年来陕西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和行业精神培育的结晶之作。陕西公路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凝练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陕西公路文化,为陕西公路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思想保障和理念支撑。
唱响核心价值观,公路文化凝神聚力。“三心”陕西公路品牌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公路文化的发展,扮靓了公路行业形象,催生了一批公路文化作者的成长和公路文化产品的出世。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十大养护标兵”和“十佳道班(工区)、十佳道工、优秀路政员”评比等载体,唱响了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陕西公路文化内涵。组织著名作家采风团深入一线采风,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热情讴歌三秦大地公路发生的历史巨变以及公路职工献身公路的感人事迹。整理出版了《陕西公路职工劳模录》,激发了职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公路行业营造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良好风尚。
重民意关爱职工,行业建设成效显著。一手抓公路大发展,一手抓职工大民生,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和行业自身建设。各级公路养管单位把关心职工、为职工办实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新问题,深入推进基层道班职工之家“五小标准”建家活动和安居工程,健全“五慰问”工作机制,组织各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局和各县(区)交通运输局干部职工体检,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十一五”期间,陕西普通干线公路系统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1个、省级文明标兵单位7个、省级文明单位32个、省级文明机关1个,建成厅级文明路36条3098公里,厅级文明检测站8个,省局机关被省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党组织。全省公路行业共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小)家26个,全国工人先锋号4个。高度重视并做好信访工作,促进了行业稳定和谐。
履行社会责任,彰显行业的胸怀和大爱。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公路行业迅速组建了约120人的陕西交通支援四川灾区公路抢通保通突击队,带着救灾设备约355台,背负着陕西交通人的殷切希望奔赴青川。历经近一个月,完成了既定任务,载着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凯旋而归,为陕西交通赢得了荣誉。2010年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成立抢通保通突击队和应急运输车队,随地待命奔赴灾区;短时间调集救灾物资和设备,派专人送往灾区,弘扬了中华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新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和实施,“十二五”陕西公路交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为了构建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更高效的公路通行环境,实现陕西强省富民之梦,勇于担当的陕西公路人,凝神聚气,开拓进取,在新的征程上,向着更高更远的奋斗目标阔步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