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乡下日子还苦,但每逢腊八节,母亲总会熬粥的。那虽然是普通的粥饭,粥里是绝对没有桂圆、粟子什么的,但年年都不会忽略了这节令。印象最深的,是那粥里总要加了红枣。的确,对于墙里墙外有许多枣树的我家来说,这是太平常的事。但红枣也不是家家有的,奶奶便在腊八的头一天,将一小袋红枣分给左邻右舍的乡亲。
奶奶常说:喝了腊八粥,百病都没有。腊月初八这天,母亲会早早起来,将灶火烧得旺旺的。待粥饭熬好了,奶奶就会将一家老小叫齐整,少了谁也不会开饭的。记得那年我在外地上学,奶奶竟然叫父亲接我回家喝腊八粥。那天,天特冷,父亲骑着自行车赶了十多里的夜路。当我坐在饭桌前,看着父亲因流汗而结了一层冰的头发,我悄悄地流下了泪。在那碗腊八粥里,我深深品出了亲情的滋味,更感觉到了老人对于儿孙平安幸福的祈望。
关于腊八节的来由,奶奶以及母亲是没有告诉我的。在我的感觉中,这不过是吉祥的一种表达罢了。后来,知道了腊八节是对丰收的欢庆,是对先祖和神灵的祭祀,便对腊八有了一种敬重的感觉。再后来,听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修成正果的日子,这更让我惊讶。陆陆续续我还听说腊八是对岳飞的怀念;是对修筑长城饿死民工的纪念。还有人说,腊八节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纪念自己苦难的日子而号令天下沿袭而成的习俗。如此看来,这小小的一碗粥饭,却如此地黏稠,原来是盛满了这许许多多的传说,所以也就不是那单一的滋味了。
在大大小小的节令中,没有哪一个节日纠葛了这多传说。但在我的情感当中,我更愿意将它单纯地理解为家人相聚,祈福驱灾的团圆日。说起团圆来,人们总是要说中秋节。在我看来,中秋节的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那更多的是一种花好月圆的祈盼。诸多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遥望的古典诗词,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而古时候腊八节则不同,那些在别人家帮工干活的,出门做点小生意的,在这寒冬腊月里大都回到了家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捧喝那碗粥的时候,也许各人心中的滋味不尽相同。是啊,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再苦的日子,那也是最大的幸福。喝了家中的这碗腊八粥,大家的心中就有热乎劲儿,冷冷清清的冬天,就渐渐地喧闹起来。如此看来,腊八节其实是一家人齐心迈向春天的第一级台阶。
又到腊八节,忽然感觉这一年过得是如此的匆忙。驱邪祈福也好,佛祖得道也罢,今天的我们真的没必要去苦苦探寻它真实的源头。当下,这已不是苦难的习俗。越来越多名贵食材的加入,让腊八粥成了一道美食,但也似乎只剩下美味了,而缺少了更多让人品味的东西。今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与家和家人的情感越来越疏离,那种淡漠的感觉真的就像是这冷冷的冬天,缺少了必要的色彩。我们不该忘了这样一个节日,更不应该忘了这腊八粥是要和家人一起喝才好。
捧一碗暖手又暖心的腊八粥,感觉家是如此地温暖,家人的情感是如此地黏稠。的确,还有什么能比和家人一起喝腊八粥的感觉更美好呢?相守平安,同望春天,冬天才会变得不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