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平凉段)
兰州黄河水车
渭河咸阳古渡
咸阳桥
100年前真实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现代人也许只能在头脑里凭空猜想了。
2008年,我在网上发现了一组百年前弥足珍贵的丝绸之路照片,那些真实的画面令我深为震撼。
1910年1月,一个名叫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1862――1920)的澳大利亚人,从北京乘火车前往河南府,带着仆人和两辆骡车到达西安后,一直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开始骑马西行,开始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他先后途经西安、咸阳、兰州、凉州、肃州、甘州、乌鲁木齐、喀什,最后到达俄国的奥什(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在此次考察中,莫理循以亲历、亲闻、亲见的可靠记录,为我们了解清末民初的中国提供了生动、直接的材料。这次旅行,莫理循除了留下12篇文字报道外,他还用照相机拍下了近千张照片,事后,他精选了658帧此行的照片编成相册。
在这些老照片中,我依次看到了熟悉的地名:咸阳、双照、店张驿、乾州(乾县)、永寿、彬州(彬县)、长武、泾州(泾川县)、平凉府(平凉市)、会宁、定西……一路上,到处是凹凸的道路、颓圮的城墙、破败的寺庙、萧条的集市、荒凉的河谷和大山,偶尔也有树木繁茂的风景。与此同时,还有裹着小脚的妇女,戴着脚镣或枷锁的囚犯、忠厚的马夫、穿着各种破衣服的乞丐,还有衣着鼓鼓囊囊骑着矮马一脸风霜的信差、拖着长袖管的年轻差人等等。
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莫理循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军事设施、道路交通(多幅道路和驿站照片)、经济和科学技术等。他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底层人民,照片中很少有士绅、官僚、商贾的影像。
《泰晤士报》上连载过莫理循的12篇报道,它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风情、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曾引起极大轰动。莫理循于191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至1920年去世,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深深地介入了中国的政治。他的影响由两个细节可以看出: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曾一度被命名为“莫理循大街”;莫氏本人,曾被称为“北京的莫理循”。
这些100年前的黑白照片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没有装饰的中国西部。透过一个外国记者的眼睛,我们可以重新回到1910年的西北,看到那些公路、山川、城郭、人民,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草原上的羊群,集市、街道、驿站、烽火台和关隘……
拉开一百年的时间距离,等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照片时,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照片的无比珍贵。百年前的中国西部就这样静静地横亘在我们的眼前:丝绸之路、咸阳古渡、店张驿、威胜驿、左公柳……许多我们熟悉的地名,还有许多被废弃的烽燧,残缺的城墙、城门,荒芜的河谷,没有叶子的树木,人迹稀少的道路,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一切都是那么苍凉、辽阔,却又是那么的真实。
在我看来,最具有穿透力的是他镜头中饱经苦难的西部人以及他们的眼神。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光着脚丫乞丐……至今仍然给我内心带来强烈地震撼。从莫理循的镜头下,我也看到了百年前大西北给人们提供的生存环境,莫理循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万里跋涉的路上,目光所及,不仅是那些不会说话的公路、山河、建筑,也不仅是那些在艰难环境中煎熬的平民,他还密切关注那些流放的政府官员。在新疆,他见到了新闻同行,《京话日报》和《中华报》的创办人彭翼仲,这位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报人,因直言而得罪权贵,被罗织罪名流放到新疆,沦为家庭教师。在他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一代报人在流放地的真实生活。而因支持义和团而被流放的王公载澜,却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但是,因戊戌变法而被流放的大臣张荫桓就没有这么幸运。1900年7月,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处死。莫理循找到了他受死的那个菜园,镜头中只有空空的菜地,远处的树木、祠堂无言地沉默着。
莫理循是一个新闻记者,更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人,一个毕生关注中国的西方人。他用照相机把一百年前的中国西部保存了下来,他这些直接的镜头语言,比许多文字史料更为可贵,也更具震撼力。这一年正处于清王朝崩溃的前夕,他记录的就是巨变前中国西部的面貌。一百年来,西部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些黑白照片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参照物。
历史的真实就是这样。读这些老照片,能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中国的昨天,看到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激励我们树立起民族自信心,更加热爱公路事业,为陕西公路的明天描绘出更美的蓝图。
链接: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生于澳大利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94年,莫理循由上海动身沿陆路徒步旅行到达仰光。1896年从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横穿东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1912-1920年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莫理循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作者系乾县公路段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