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通村水泥路建设是安康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面旗帜。由此形成的“村道精神”丰富了安康精神内涵,更是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强大动力。由此提升的“村道微循环”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建设背景:厉兵秣马求跨越
“十一五”以来,安康市交通部门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努力践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交通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突破的战略精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拉开了建国以来大规模建设通村公路的帷幕。短短四年,全市通村水泥路突破一万公里、达到10400公里,惠及2255个行政村230万农民群众。
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面落实通村公路日常养护机制的基础上,“十二五”前三年投资2亿元以上,将全市1万公里通村水泥路全部创建为示范路,使通村水泥路全部达到“畅洁绿美安舒”的目标,引领通村公路服务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安康农村公路新的跨越。
建设进程:快马加鞭抓建设
为确保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安康市交通运输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指挥部,抽调技术硬、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班子,保证了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指挥有方、管理有序、推进有效。
整合五种力量,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依靠党委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制定“三个纳入”原则,即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市政府专项重点督查之一,实行定期通报制度。二是依靠县区政府责任主体力量。按照“以县(区)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将主体责任纳入县区政府议事日程,资金纳入县区财政预算,成效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真正把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三是依靠交通部门的技术力量。在规划设计中,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实用,积极实现“三个协调”: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与小城镇建设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农村道路运输相协调。四是依靠乡镇政府组织力量。依靠乡镇政府的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定人员、定路线、定里程、定质量、定奖罚的“五定”管理办法,确保了工作人员经常上路督促检查。五是依靠广大群众力量。依靠村委会凝聚群众力量,组织群众筹集资金,投工投劳,让村民自觉自发的爱路护路,推动了创建工作快速开展。
采取七项措施,推进创建进程。一是成立创建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制定下发了《创建方案》、《创建规划》、《创建标准》、《标准施工图》4个规范性文件。三是市政府牵头在全市十县区同时举行通村公路示范路启动仪式,大造声势,加压推进。四是坚持先易后难,先主路网后次路网,对国省道及重要县道沿线的乡镇优先实施创建。五是实行市局领导联县(区)包抓督办、工程技术人员包片制度。六是协调部门支持,各县(区)通村公路示范路绿化树苗由林业部门负责解决,乡(镇)、村负责包栽,并确保成活率。七是实行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群众参与和村级义务监督员监督相结合,全面提升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质量;
坚持4个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一是政府投入。按照1:1的比例实行市、县配套,市上每公里配套1万元,县区每公里配套1万元以上。二是部门捆绑。发改委、农办、扶贫办、林业、移民局等部门将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大扶持力度。三是群众筹资。主要是由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依法采取“一事一议”及资源置换等方式积极筹集本村公路的创建资金。四是社会捐助。号召外出创业能人、本村的个体工商户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进行捐资。
严格考核奖惩,强化激励推动。市政府把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签订了创建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创建任务,制定了考核奖惩办法。创建工作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三年完成,其中:2011年创建3000公里;2012年创建3000公里;2013年创建4000公里。同时,市交通运输局把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列为今年交通系统各项工作首要,作为考核各县区的硬性指标,对按时完成计划任务的县区,市局将在计划、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对未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县区给予一定的处罚。
创建成效:村道畅通美如画
如今,通村示范路路肩、边沟得到了硬化拓宽,会车道、安全警示标志、防护墩、地名牌、指路牌、警示桩、养护公示牌等附属设施一应齐全,实现了由保“通”到“畅、洁、绿、美、安、舒”质的转变。
路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全市2011年共完成通村示范路创建3420.7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14.1%,通村公路“畅、绿、洁、美、安”已显雏形,路边绿树成行,路面整洁,边沟硬化,排水通畅,行车安全,出行方便。
特色产业突破发展。路况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农家乐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区、畜牧养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利的绞股蓝,汉阴的菜籽,紫阳的茶叶,白河的木瓜,镇坪的腊肉,宁陕的香菇木耳等,一系列特色农业产品加工顺势兴起,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优势,形成了一条集种养(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链,“绿色循环经济圈”初具规模。
客货运输蓬勃兴起。通村示范路创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客货运输业的发展,各地积极贯彻“路运并举、和谐发展”的理念,新建了一批村级客运站点和招呼站,形成了以县区为中心、辐射各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运输站场体系。
党群关系更加和谐。通村示范路的建成,进一步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党的政策暖人心,全靠领导攥大劲;千年盼路梦成真,农民个个都开心;国家花钱搞示范,公路绿化到门前;出行运输都方便,党的恩情大于天”。这是老百姓对通村示范路建设高度赞赏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