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再漫长,春的脚步还是到来了。现在,鸟儿在枝头嬉闹着,阳光从窗口照进书房,暖暖甜甜的。我想,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自己的故事。
二十四年前的春天,我刚懂事,父亲带着我逛楼观台,教我读刻在墙壁上的那些我搞不清楚的诗句。他这样把我牵入历史,让我生命从童年起就显得那么漫长。出身农门,父亲在家族中识字较多,自然就成了我的第一位老师。五岁开始,《唐诗三百首》,几天就会背一篇,《楼观石本道德经》似懂非懂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记忆中少有玩弹珠、捉迷藏和捉蝌蚪,没有《上下五千年》《金刚葫芦娃》和《三毛流浪记》,思绪过早地沾染上了历史的流痕,以致我的人生理想、我对生命的理解、我对世界的认识,都被这些左右。我甚至想,我的生命不是二十九年前开始的,是从三千年前就开始了。
二十三年前的春天,父亲给我一根电池炭芯,让我在地上从1默写到100,再默写《咏鹅》、《静夜思》等古诗。写错一个字,父亲让我重写20遍,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他不满的表情。这年秋天,我上小学一年级。父亲不仅要我识字,还须识礼明道,勤学苦修。一开始就教我要敬畏书籍。至今,家里的书籍及自己用过的书本从来不敢乱扔乱放、书页乱折,作业本写完了这面翻背再用。读四年级时,逐渐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有了叛逆感,总觉得父亲让我读的东西和学校教育脱节。到了五年级时,父亲逐渐发现课本上的文章他也有些似懂非懂,很多古诗他没见过,很多历史人物他不知道,对我的学业很是着急,常常翻看我的作业本,看我书上做的课堂笔记,也会去学校找老师,问问我的学习情况。
上了初中,课本逐渐厚了,除了语文、政治、历史外的其他科目,父亲很是陌生。拿着课本,他会常常问我词语的词性,一连问了十几个词,我的回答不是动词就是名词,但父亲较为满意。其实,我心里清楚很多词都说错了,当时庆幸父亲对名词、动词外的副词、拟声词、叹词等没概念,回想起来,这样欺骗父亲真是大逆不道。
十三年前的春天,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讲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时很是激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时他却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诸葛亮后不到百年,李密的《陈情表》足以和它相媲美!”李密自幼丧父,舅逼母改嫁,被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远近闻名。晋武帝废魏称帝后,为稳定局势,而以孝治天下。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他写下《陈情表》,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当年晋武帝读完此表以后,深受感动,下诏李密留养祖母,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以忠闻名的《前出师表》、以孝感人的《陈情表》被我熟记于心。
十年前的春天,我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一日和室友们谈论岳飞,除了历史书上的描述我一无所知。我开始痛恨自己的浅陋。为了拓展聊天的谈资,我读《说岳全传》。读完很是感慨岳飞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为其“尽职尽忠”的朝廷的刑场上。读王夫之的《宋论》,知道了岳飞作为“帅臣”,“统大众、持大权、立大功”,不贪财、不好色,生性好学且文采出众也是死因之一。宋代“文武分途、崇文抑武”,武臣越是目不识丁越受朝廷信任。可悲岳武穆生不逢时!
七年前的春天,我去拜会一位作家老师。他素来治学严谨,在训诂、散文、小说、现代诗、古体诗、书法等方面造诣都很深,学识和家里的藏书让我很是羡慕,自然是我为艺为人的楷模。他鼓励我多看古代先贤的著作,言谈中常痛批现代人写作的浮躁。说到八卦乱谈的历史小说时,他更是痛惜不已,并跟我讲,外国人写一本书,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参考文献。标上出处,一是告诉读者自己没撒谎之嫌,二是便于读者延伸阅读,这点足让一些作家汗颜。在他的影响下,通过拓展阅读让我体察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他们的名誉、气节和操守深深地融化在我的血液里,伴我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如今,即将迈入而立之年,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求知的欲望如春草,在自己的领地努力生长出一片葳蕤的风景,倒映出一池春水。
(作者供职于西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