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国芝加哥文化馆展出一名已经过世保姆的个人摄影作品,该馆馆长赞誉“犹如一部摄影史书”。这位名叫薇薇安的保姆,有生之年从未冲印过、与他人分享过她的照片,只是日积月累,拍下她视野所及或她感兴趣的事情,一生积攒的底片有十几万张。这些遗留的底片流落到芝加哥旧货地摊,被后人无意中发现并冲洗了一部分,发现照片“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芝加哥甚至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时发展的状态,其中透着一种朴实、真诚的美”。
对于只想没事拍几张照片,记录下眼前精彩瞬间而并不打算走进摄影深渊的业余摄影者来说,有句“管他专业不专业,比快乐,谁怕谁”的广告语,用在这里来鼓励自己未尝就不合适。我们不需要非得拿出一张让众生赞叹的照片来作为摄影成功的里程碑,也不一定非得弄清构图、曝光量、照度那些参数,更不需非得弄个单反几个头来掩饰自己的不专业,在我看来,只要拍的照片有主题看起来有美的感受就是好照片。
2008年,厅宣教中心组织通讯员在宁陕培训,摄影课上老师展示一张教材图片:阳光在楼房间形成一个长长的三角形光影,一条路过的流浪狗在光影中落魄地奔走,周围楼房墙壁没有被光线映照是黯淡的,只有那条狗行走在光影中时,才会被凸显出来,周围的黯淡凸显了静寂,又反衬了那条狗的孤独和找不到家的无助。我当时看完直到今天都认为:摄影就是突出重点,说明主题和内心对事物的感触,就像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话一样,至于想表达的内容饱满与否、有没有美感,那就像同样的话语有的人能说的让人听起来很舒服,那是需要自身素质和审美情趣、经验的储备。
去年单位工会组织了一场职工摄影展,大家积极性非常高,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作品。院领导们请来了几位专业摄影记者来当评委,其中几张女职工的作品大受评委的赞誉,特别是构图。我想,这个可能和平时设计工作中的绘图不无关系。构图本身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安排视觉要素的点、线、形态及色彩光线明、暗的关系和位置。
关于摄影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所以,先要用光可以花在器材上的钱!”可能很多人都并不认同这句名言,写在这里也不是鼓动大家非得花几十万整个飞思、哈苏的相机。永远的下一个镜头才是最好的、下一个附件才是最需要的、下一个机身才是不可或缺的,足以说明摄影器材多么烧钱,要不怎么说“数码穷三代,单反毁一生”呢。好在摄影界还有“任何相机、胶片、镜头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名言。
镜头定格的是事物在自己眼中的形态,但那却是内心情感、人生、视界的投影。我们拍出的照片不一定非要眼下的赞声一片,摄影和其他的学习一样,需要在鼓励中进步、批评中提高。退一步讲,如果我们将自己内心投影的点滴保存下来,想像,若干年后自己能回顾当年的内心投影,肯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供职于西安公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