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有两个,一个是小时候生活过的老家,凤翔城东15里的花炮之乡申都村;一个是下乡插队时的耀州区石柱乡石柱原村。每年春节我都要选择一个故乡探望乡亲,兔年去了凤翔,龙年自然就要去耀州了。
去年年底,我的两个故乡遇上了同样的喜事,一是宝鸡至凤翔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是西安至铜川的第二条高速路复线建成通车。公路通,百业兴暂且不论,我想,起码今年探亲将更便捷了。
(一)
正月初六早上,我匆匆吃完早餐就催妻子赶快收拾出门,妻子却磨磨蹭蹭,出不了房间。我性子急,先下楼坐在了车上,半小时后,妻子终于出来了,我的火也上来了。可正想发作,她的一声“对不起”,却让我无语。再看看她的打扮,让我小吃一惊:自然的法式,淡淡的简妆,浅绿色的短大衣再配了条红围巾,脚蹬一双黑亮的皮靴。呵,磨蹭得还真出效果!怪不得有人说“老婆还是别人的好”。岂不知女人打扮就是让别人看的,回到家里都一样,邋邋遢遢,没一个精神的。其实你的老婆在别人的眼里也是“别人的”,也是好老婆。真奇怪,此刻我竟顿悟出如此道理……
车子半个多小时出了城,从机场高速路口驶入了西铜第二高速通道。路上车并不多,在宽敞的六车道上,稍一踩油门,里程表就上了120,隔窗看着田野间白皑皑的积雪,我的思绪自然而然飞到了故乡,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故乡的路。
(二)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路上,崎岖也罢,平坦也罢,只要穿上鞋子就能体味到她澎湃的血脉和喷涌的情感。我从小在凤翔农村长大,对路有着特殊的体验。小时候看到官路上飞驰的摩托很是羡慕,我们称它电蹦子,想看个清楚,但瞬间就淹没在尘土中,只能看到一条飞滚的土龙。骑车的人也只留下满身尘烟的背影。当然那时的砂石路也是令人向往的。村里道路更是糟,下雨天泥泞满村。殷实家庭的孩子穿雨鞋上学;普通家庭孩子穿泥屐上学,泥屐是用木头做的,像小板凳绑在脚下,开始穿时光摔跤,走习惯了还挺美,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许多人家孩子干脆就手提布鞋赤脚上学。我属于提鞋赤脚的一族,一下雨就发愁,脚经常被玻璃划出血口子。后来终于有了一双胶鞋,那是叔父退下来的,黑颜色,上面补满了红或黑色的补丁,刚穿上感觉蛮美,在村里显摆了一圈,到处漏水,一走噗哧噗哧的还不如不穿。
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一挥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和七名十多岁的同伴插队到了耀县石柱原村。村子在公社边,离县城十多公里,路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每天发一趟班车,车是帆布篷的大卡车。车一来,人们蜂拥而上,从后面的铁梯往上爬,然后象插萝卜一样满满插一车厢。从公社到城里半个小时到站,挤在前面的人还能辨清模样,后面的人头发胡子全成了灰白色,犹如刚出土的兵马俑,一笑露出的白牙是一个样,身上的土能抖一簸箕。
往事如烟,那些泥泞的、残损不堪的路,与当年我们步履艰难,尘埃满身的影像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当今天行走在飞速的高速公路上时,心中万千感慨也奔流而至。“十一五”以来,我省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干、村(高速、干线、农村)路齐头并进,公路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城乡面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路是历史发展的足迹,是社会进步的缩影。现在雨天穿的胶鞋在农村也很少见了;泥屐若作为文物收藏,估计有一定的增值空间;用作客运的大篷车早已退休,宽敞舒适的轿子车已遍布城乡。行路难和行路难的故事已成为人们心中遥远的往事……
(三)
“新年好,请交费”,文明柔和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啊,铜川出口!我算了一下时间,从友谊西路到高速路口用了35分钟,而西铜复线65公路仅用了30分钟,两者加起来还没有妻子打扮磨蹭的时间长。
出了高速路,我们穿过铜川新区,径直向耀石三级公路驶去。这条路我非常熟悉,插队时就经常走,全长16公里,是2010年改造的新路,路边的杨树已经成林,树杆上的白石灰齐腰刷过,虽然没有发芽,但整齐美观。汽车上塬后,皑皑雪景更是迷人。妻子突然指着远处醒目的红亭子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我说那叫招呼亭,是村民侯班车的地方,一会去看看。不一会,车到了红亭子边,果然有几个村民挑着灯笼在候车。下车后,我问一个中年妇女,你们是不是走亲戚?在这等车要等多长时间?妇女说,给娃送灯笼去,一时时车就来了。一个老汉插话说,快得很,一袋烟功夫就来一趟车。说话间,一辆车身上喷有“通村客运”的金杯面包车停了下来。车门一开,等车的人便陆续上了车,车门关上了,车却不动弹。我正纳闷间,司机走到我面前,大喊一声,“力民,你回来了!”。这一喊,我知道是石柱原人。这里的村民一直对我直呼其名,几十年来,不管我身上有多少光环标签,他们都视而不见,只叫我赤裸裸的名字;我在外地挂职无职无权时,他们照样送来土豆、鸡蛋、核桃、挂面。“回来了”更是对我这个“自家人”的认可。我愣了片刻,立马喊出了对方的名字,石头!在我插队时,他穿着开裆裤,现在已经是个通村客运司机了。我问他一天跑几趟?一年能挣多钱?他说,一天跑四趟,一年挣五六万块钱。说毕,他上了车,摇下玻璃又说,你赶紧往回走,我大在屋里哩。我说,你开慢些,有事给我打电话。其实我到村上并没有去哪家的明确目标,一般是看几户贫困户,再和村干部们聊聊。
石柱原村离乡政府一公里,村道已经全部硬化,道路旁整整齐齐盖着民房,家家门上贴着对联,也有贴门神、挂灯笼的。我看望了几户村民,又特意去了石头家,石头父亲是我们插队时村上的团支书,叫石周周。他家的条件明显好些,这与石头搞客运有关系。石周周说,家里三年前买了辆面包车,年前已经把本钱赚回来了。我说,通村客运好,方便了群众出行,让娃遵守交规,注意安全。石周周说,没麻达,娃乖着哩。后来我们又去了村长家,受到村长一家热情地接待。吃饭间,邻居的几个村民也凑了过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讲述着村里的变化,特别是通村路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边吃边聊,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已近黄昏,因我要赶回西安,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乡亲。
(四)
在霓虹灯的闪烁中,我回到了家里。刚一进门,手机就响了,一看是石头的电话,我按下免提,问什么事?只听对方焦急而沮丧地说,今天下午客车被交警队扣下了,说要罚款2000元。我问为什么罚款?石头说,因为超载17人,并让我说情把车放了。妻子看着我说,这下可好了,你答应人家有事给你打电话,现在真有事了,看你这洋蜡咋消呀?我的确认识交警队的人,因为我在耀州公安局工作过,但我更知道超载的危害性。于是我耐心地给石头讲了春运期间因超载发生的几起事故的教训,并严厉指责了他严重超载的违规行为,最后劝他接受处罚,引以为戒。接着我又给石周周拨通了电话,重复了给石头讲的话,让他理解我不帮忙的道理。
挂了电话,我思绪难平。现在道路畅通了,群众出行方便了,但安全出行这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据统计,随着公路里程的延伸,交通工具的增多,近三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年死亡人数均超过了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每4.8分钟有1人死于车祸。修路、养路、管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常重要,但安全行路更不可忽视。如果事故不断,“为民开路”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只有在设计、建设时充分考虑安保措施;路政、运管、交警联合行动,严格执法;广大司乘人员自觉遵规守法;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杜绝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真正体现“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修路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