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田到商洛要翻越秦岭,自古就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叹息。近些年,陕西交通建设致力于翻越秦岭天堑,勾连南北交通,蓝关通道的交通变化是惊人的。1999年蓝小二级汽车专用路通车,2008年,四车道蓝商高速建成通车,今年,西商第二条高速通道――六车道高速即将建成通车。从蓝关翻越秦岭的通道将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然而,这么多路在这么集中的时间内不断翻越秦岭,对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西商高速沿线几个村庄,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事事办得贴民心
蓝田三里镇樊家村,坐落在秦岭北麓的山外,地域平坦开阔,是一片农业种植的沃土,全村有1762亩耕地,这里是关中粮食产地,春风已经催绿了今年的新麦。西商高速建设期间,这个村有一、二百名劳力在高速工地上干活。这些群众不仅为公路建设出了力,也奉献出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西商高速在这个村征地60多亩,有八户人家搬迁了房屋。
蓝田县协调办干部陶年琪告诉记者,从蓝小路开始,公路占地补偿标准一直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上涨而水涨船高,当年蓝小路占地每亩补偿5000元,西蓝高速每亩补6000元,修蓝商高速时每亩补偿1.8万元,到现在的西商高速每亩地已经补到了2.85万元。房屋拆迁一个平方最高补偿600元,拆迁户各类房屋补偿五至十数万元不等。高速路穿越了村庄,用一座宽畅的跨线桥连接了村子生活主通道,还为村子修复了4条生产路,由土路变成砂石路,接通了自来水管道和农业灌溉渠道。在高速公路南边建设了拆迁户集中安置点,比起高速路北边的村子,这里更接近312国道,步行500米可到路上搭车,拆迁户的交通更加便利了。樊家村拆迁户张丁让盖起新房花了15万,两个儿子外出打工,老两口在家种着五亩多地。戴着儿子孝敬的助听器,耳背的张大爷一边砍柴伙,一边说起当时盖房的事,工地上派来民工帮忙,为村民接通了水、电、路,平整了桩基,“那还是下着大雪的事情,可辛苦了!”
走进商洛板桥镇板桥村新建的居民安置点,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安置房呈现在眼前。村长张春阳说:“我们村拆迁的52户在这里都有新房。没有高速路,就没有现在的居住环境!”板桥村有个地方叫石家塬,那里以前住着12户人家,住在山上不说,山下还隔着条河。“只要能让我下山,叫我干啥都行!”这是石家塬村民常说的一句话。西商高速将盼望下山的石家塬12户人家迁到了山下,土坯房也变成了白墙红瓦的小楼房,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韩喜运是板桥镇岔口铺村民。开始征迁时,韩喜运家花了20万的小楼刚刚盖起准备装修。“拆迁,我当然有顾虑,新房舍不得拆啊!”韩喜运回想起征迁时的情景,“可是协调办和修路的人来做工作,顾虑也就慢慢消除了。”西商项目给韩喜运赔了21万,加上土地补偿款,自己再凑一凑,两层半小楼也就盖了起来。“这一前一后一折腾,你入住新房的时间可晚了好几年啊,有没有不舒坦?”记者问。韩喜运说:“也没啥,虽然费了些工夫,但是现在能住到集中安置点,离幼儿园近了。以前骑自行车接娃送娃一天都得三四趟跑,现在方便多了。”记者看到韩喜运的新房子,两层半的小楼总面积310平方米,宽大敞亮。
眼界开了 路子宽了
蓝田灞源镇沙沟村是秦岭大山沟中的一座小村庄。村里五百多人普遍擅长泥瓦石头活,外出包些建筑工程活成为村里经济的主要来源。自从修了高速公路,村人的手艺在公路建设中派上了用场,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在高速工地务工,有手艺的汉子承包些边坡砌石活,妇女们侍弄花草为公路绿化做了贡献。高速公路尽可能地给予这个勤劳的村庄以回报。公路开山后改了河道,使原来零碎的土地变成了易于耕种的整块地,以往受到水患威胁的居民点变得安全了。建设管理处还为这个村子砌了一段河堤,修了一座便桥,改善了村人的居住环境。为了让河边的学校更安全,管理处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建设标准,使沙沟小学拆迁安置后面貌焕然一新,隔三差五还给娃娃们送些学习用品,成了学校的熟人。
高速路让不少村民寻到了致富的新路子。看到成百上千的工人一批批进驻工地,村里多了这么多暂住人口,商州区板桥镇两岔河村的米雄武看到商机,花了1万6千块买了台蒸馒头机器拉回两岔河。馒头生意开张,不光工地需求量大,连村民也都图方便不自家蒸馍了,都去米雄武那买馍。蒸馒头一天用掉8袋面粉,一袋面粉能蒸300个馒头,一天能卖掉2000多个馒头。米雄武的馒头生意满打满算做了整两年,纯利润十万元。
两岔河人杨新喜说:“早些年,我啥都干过,木工、瓦工、厨师,养过鸡种过药,去新疆贩过烂衣服,就是没富起来。”2009年,看到西商高速开工的机遇,杨新喜买了一台小型挖掘机和装载机,开始尝试到工地揽活。到2011年,他又首付20万买了一台价值78万的三菱大型装载机。如今杨新喜家大小三台机器都在开工,28岁的儿子就在工地开挖掘机。记者问:“你这大型装载机还在还月供吧,一个月还多钱?”他说:“这几个月每月是2万8,过几个月每月就还1万5了。”杨新喜说得底气十足。观念的转变是杨新喜们致富的诀窍,高速路来了,眼界开了,脑子活了、思路广了、钱就自然赚到口袋里了。
灞源镇作为基层一级政府有了帮助群众致富的新思路,镇里依靠高速出口,做起灞水源头的文章,计划在镇街道上规划门面房,开发农家乐项目,带动农民致富。这是高速通车的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