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期 第106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4-13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茶乡行
新闻作者:文 / 朴 实
    喝了多年茶,却不知道茶叶是怎样制作的,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清明小长假,我们专程到汉中市南郑县一个茶厂,参观了工艺制作全过程,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
    油菜花的季节,让汉中如花绽放了一回。春天出行,我们却非为花儿,那满山幽谷中的金黄色油菜花只是随行的背景,一行6人,翻山、越岭,落脚在南郑县一个幽静的茶园。这茶园因为2004年总书记曾来访过,因而在远近十里八乡格外出名。
    巧的是,我们去那天,正是清明节,这茶便更加意味深长了。喝茶的人,讲究明前茶,那细梭如棒的叶尖,这时正在一个姑娘手里一缕一缕的被检出来。
    小姑娘不大,约摸十七、八岁,她两手飞快地在茶树上采茶,每株茶树上只采几个顶部的嫩芽,好久才采一小撮,不够一碗茗茶之用。
    我问姑娘,“这样下去一天能采多少”?
    姑娘答:“一天二斤多,两万多个芽芽”。
    我问:“这茶市场上啥价?采一斤能挣多少工钱”?
    姑娘答:“市场上卖800元左右,一斤80块钱工钱。每年也就这几天的机会能赚点钱。”
    同行人嗟叹,挣钱不易!
    不易的不止是采茶。那一片片的茶叶,从树上落入簸箕中才是开始。接着加热杀青,滚动揉捻,脱水干燥,分拣包装。干燥是个功夫活,火候很讲究,过火叶子发黄,欠火则茶味青涩。装盒前有一个拣茶的工序,即把炒好的茶叶倒入筛子中,靠人工挑拣干净。
    一个老年妇女正弯曲着腰,头几乎埋在筛子里,用镊子一点点的挑选杂物。
    不知这茶她们可曾品过,那袅袅气息之下,茶香的瑟瑟之味或许对她们来说不及一杯糖水来得痛快。所以每个人的快乐,尽管差别万千,却也殊途同归。
    茶厂经理,舀了一勺水,慢慢悠悠的,给我们沏茶。水沸腾,他却不着急沏,捣鼓着杯碗,与我们闲谈。他说懂茶的人,这种茶要等水凉到八成再泡,才能泡出茶的幽淡味道。
    等茶沏好,那冉冉白气和缓缓竖起的碧绿嫩芽,在午后的茶园之间升起,隔着茶的热腾气息,远处,青山如黛,农民在梯田上劳作,一种久违的安逸停在山水间。那时,诸多烦恼悄然远逝,人于土地之间,仿佛只为土地而生而长,生生不息。
    品茶间,看到经理办公室挂着一张总书记与茶农交谈的照片。我问:“你见到总书记没”?
    经理说:“那天警察把我们赶到了对面的山上,只看到一长串车开到茶园,村上人连总书记的影子也没看见”。
    我说:“照片上的茶农不是你村上人吗”?
    经理说:“这照片上的女娃是技校的老师,提前培训了一个礼拜,你看那穿戴哪里像农民呢”?
    说时,经理遗憾地看看墙上的照片。我想他不仅是遗憾未曾亲见总书记的面容,而是遗憾在青山绿水之间,泥土之上,这赏茶、品茶、采摘茶的快乐,却被层层的封锁,总书记何尝不想与土地,与真正的茶农促膝而坐呢?
    此时,我们坐在山水之间,品着茶香,悠闲的聊天,说说往事,说说经历,说说风土人情,一种世俗生活的快乐,是每个人都会向往的,不管位居哪里,身在何处。
    归途中,那个采茶的女孩,还有那拣茶的老妇,依旧低头劳作,车从她们旁边而过,渐渐离我们远去。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茶农的艰辛,在离开茶园时,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于是记下此文,或许更多的人能读到其中的苦涩。善待每一盒茶品,细品个中滋味吧。
                                                                  (作者供职于省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