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安,首先应该感受的就应该是明城墙。
惭愧的是,来西安已经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好好感受这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在这个春意盎然微风拂面的早春时节,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城墙根下,细细品味着他厚重的历史和沧桑。
西安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4公里。现存城墙是明代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异常坚硬。整个建筑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
凝望着这座有着六百年多历史的古城墙,一种苍茫与厚重扑面而来。
青灰色的城墙留有许多伤痕,仿佛在诉说历史的沧桑。青砖古朴,散发着古老的韵调,每踩一块砖石就像在触动着岁月的兴衰枯荣,每一块砖石都记载着古城墙悠久的历史与岁月缤纷中那些远去的足音。城墙下,护城河水如沉静的少女静静流淌。站在城墙上眺望,仿佛看到那已成为装饰的吊桥一次次放下、收起,眼前涌现了无数商贾旅人;仿佛看到了无数士兵的身影,听到萧萧鸣马声。
古时构筑的城墙围绕城市而建,起着守护城内百姓安危的作用。城的历史越悠久墙的历史也就越辉煌,但除了战争,城墙似乎没有别的含义,但凡新的王朝建立以后,城墙只在行政体制和军事防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朝换代的攻守战争中城墙屡颓屡建,最终,城墙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城墙上的历史也随着很多荡气回肠的旧事慢慢烟消云散,留下的是城墙,是那些还没有完全沉没于时间海底的诸多遗迹。
穿过时空隧道拂去历史的尘埃,数不尽的城墙留下数不清的战事与伤痛。岁月漫漫,人类历史的天空弥漫着厚厚的战争烟云,叫得出名的战争无数,曾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曾经“孤城落日斗兵稀”与“草带腥风血未干”,这种场面的出现是因为战争,战争让人们失去和平。一位哲人说过:“爱好和平必须用战争去取得和平。”战争与和平在历史的巨掌中相互转换,而今战争已经远离,那些久远的战争也早已随风而逝,留给人们的只是一抹苍茫,古老的城墙连同残存的诸多遗迹成为另一道充满文化底蕴的人文风景让人追忆。面对城墙,人们也只有在抚古叹今中感叹和平,从遥远的历史沧桑里叹颂和平存在的价值。
辽远的时空,历史只是苍茫的影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哪怕曾是怎样的盛世但最终也只剩夕阳残照下那静默的陵阙。但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那厚重把高处和低处的人笼罩在同一堵城墙内,城墙就这样被抛入历史的尘烟中成为今人的吟咏,在似水年华里依旧静静的流着悠远绵长。
思绪“穿越”在时光的隧道、浩瀚的生命个体与奔涌的历史长河中,人在构筑历史的同时也在历史的沧桑里品味曾经的悠远,倾听古城墙的历史,透着难言的苍茫厚重地向我走来。
(作者系商漫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