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傅晓鸣,作家、书法家,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原《西北航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现任《东方商旅》杂志总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开心写意》、《中华拴马桩艺术》、《中华炕头狮子艺术》等著作。创作歌曲《飞翔在丝绸之路上》、《当我飞过茫茫戈壁滩》等获全国及省市一级优秀创作奖。
仓颉造字造到路时,考虑人之出行始于足下的因素,便先设一足旁,遂与各来为伍,组成路字,以代表行路的各个方向而往来于四面八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便以路的确立而由此展开。
路为人足而设,是为行进至远的目标,便是后来所有运行意义之基础。后来人们学会了骑马,以四蹄代替两足,使行路省去些力气,但四蹄达达,依有马足的功劳。到舟车的发明,人类解放了双足,对路的需求便渐渐高起来。秦直道是人类两千多年前“高速公路”的鼻祖,真有唐人诗词里“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的辽阔景象。但那时的车是木轮铁毂,行驶动力仍是马力而驱,使路的品质要求与乘行质量,限定在一定的历史范围。
后来的文明,自瓦特发明蒸汽机,地球上陆续有了汽车、火车、轮船,又有了飞机、火箭、乃至宇宙飞船。与之配套的路径也出现各不相同的形态。便是城市间的道路,除常规路径外,也以高架、地铁、隧道、轻轨、磁悬浮等路基形式不断丰富演变,路的概念纵横交错、跨越时空,已不完全依附地面,而变得十分立体。更有后来人类社会的渐醒渐行,路的引申意义更为广阔,进入到意识形态,便成为“思路”“言路”“路线”“道路”等方向性的思维情形。《史记・武帝本纪》里“路弓乘矢”,就有大与宽广快捷之意。由此可见,路是可无限延伸的,如同人的思绪,可以无穷拓展。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虽有“渔歌入浦深”的一片幽意。却也有无路可行的无奈。但路是可以走出的。鲁迅先生说,凡走的多了,便可成做一条。然而靠走只能走出羊肠小道。而今之路不仅靠走,而要靠建设。陕西交通路系统的筑路大军夜以继日,铺设出如人体经络般条条贯通之道,尤其在博大的秦岭,在千山万壑之中,筑出一条宽阔平展的六车道高速公路,钻山架桥、穿云破雾,一往无碍地驶向山水穷尽处,这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辉煌情景。
不久前,我随陕西省作家采风团,行至秦岭深处,在蓝田猿人居住过的地方、在商山四皓及王维隐居的地方、在仓颉造字故地,去参观采访大山中在建的西商高速公路。
西商高速公路是一条穿行在秦岭深处的山间高速,始自西安而通达商州,全长121公里,从西安灞河大桥起至蓝关镇先为双向八车道,转而双向六车道。这是一项投资巨额、施工难度极大,工程技术尤为繁复浩杂的巨大工程。在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的茂密丛林里,打通一条贯通秦岭南北,穿行于南北分水岭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堪称筑路史上里程碑,此项工程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条穿越秦岭山区的六车道高速公路。
车队行进在平稳而宽阔的路面上,连绵起伏的山峦缓缓移动,高速公路像一条宽宽的玉带,镶嵌在秦岭沟壑纵横的青山绿水之中,时而隐于隧洞,时而环相山林,随着车轮飞驰,眼前的景观无限延伸。
在大山里建设高速公路,真乃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我们的祖先曾幻想过飞天,幻想过嫦娥飞往月宫的情形,也幻想过地面的日行千里。《水浒》中的人物神行太保戴宗,作起“神行法”可日行八百里。在过去的漫长的岁月里,日行千里只能作为人类理想,川地莫能,山区更不可想象。遥想当年,刘邦的军事进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只是在秦岭沟壑傍的山壁上凿孔嵌木,搭建一条险道,运送兵马。刘邦以个人魄力、团队智慧及兵卒神勇,打下江山,造就了一段英雄历史。但凿通秦岭,使千山万壑变通途,仍是前人未曾想过的事情。
如今社会沧桑巨变,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期,高速公路建设便是最好的例证。
西商高速是国家高速沪陕线在陕西境内的一个重要路段,是连接东西部及中部地区的快速通道和交通大动脉。我们去采访时,工程已接近尾声。除剩一个隧道尚有40米正在凿通,其余路面全部完工。作为最初的驶入者,采风团在竣工通车前捷足先登,提前领略西商高速的风采,颇有一种自豪感。车子走走停停,在尚且寒冷的山风中,无数次的从车子里钻进钻出,站在横越大山的崭新路基上,听讲解,问疑惑。心由畅怀,在精细化工程面前,采访也变得细致起来。
西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处长路杨,是一位年轻有为的70后。或许一种机缘,使他的名字与筑路早早结缘,遂成其生命中不可放弃的人生追求。别看其年轻,他已有十年的筑路经历,先后参加过西阎高速、西汉高速、柞小高速、西安绕城高速南段的建设,有很丰富的管理建设经验。在上千人组成的筑路大军中,作为西商高速建设现场总指挥,当他被交通运输厅和交通集团点将,授以西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处长伊始,就同他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班子成员发出这样的誓言:“以一流人品,铸一流项目,把西商高速建成一条环保路、安全路,生态路、科技路、国优路。”寥寥数语,说起容易做起难,最终的实践与成果,方可见到真实的情形。而让我们看到的是,三年来的筑路建设,环保、安全、生态、科技、国优这十个字,件件落实,字字有音,在精细与严格的管理中,以辉煌的业绩,载入筑路史册。
高速公路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可谓百年大计。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百年大计的根本保证。如果精心的设计与布局,没有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来监督实施,打造精品工程便无从谈起。在大秦岭里建设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在筑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突破意义。其施工之难,体现在方方面面:战线长,行政区域跨度大,拆迁难度大,地形及地质结构复杂,桥隧所占比例过半,防护工程数量大,工程技术复杂,安全控制与环保难度大,加上工期紧、任务重,使实现精细化管理难上加难,真有“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人生考验。难点一一摆在筑路人的面前,然而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及陕西省交通系统各级领导的直接关怀指导下,这个优秀的管理团队齐心协力,迎着重重困难,带领上千名筑路人,三年来艰苦卓绝奋战,以精细化管理理念,用“匠心独具之工”,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琢玉功夫,用智慧和汗水,最终打造出高速公路的国优工程,实现了开工伊始的最初诺言,创建了精细化管理的成功范例,为筑路史上增添华美乐章。而随着西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陕西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4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西商高速路段沿线沟壑纵横,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筑路大军在不破坏自然原始环境,营造绿色景观的前提下,披荆斩棘、穿隧架桥,使天堑变通途。尤其秦岭隧道凿通之难,要经过多个溶肠涌泥段、软泥夹层段、多条断层带,这些专业地质名词一般人并看不懂,却是凿隧工程中的拦路虎,考验着筑路人的毅力和能耐,也考验着管理者们的智慧。三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以最终的道路贯通,而使困难、艰辛变为记忆,使骄傲永远留在每位筑路人的心间。
采风回来,回想路途的情景,常令人回味与感动,这是一条和谐富民路:为减少占地,节约土地资源,尽量用高架桥通过,不仅如此,还将施工弃渣造地742亩,造福当地;在建设现代化公路的同时,将拆迁安置工作与当地政府建设新农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可谓一举两得。这又是一条和谐山水路,全线桥梁总长49.2公里,隧道总长19.2公里,但建成的西商高速无一处弃渣,无一处山体裸露及植被破坏,共26个隧道洞口的开挖,及沿途坡边修整,最终皆是植被覆盖、绿意浓浓。见到此情景,我深有感怀。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因公务赴日本,见到日本各地处处环保,山林茂盛,绿地尽覆,无一处泥土裸露,新干线穿山越洞,隧洞口岩壁植被覆盖,无一凿伤“疤痕”外露,回来后感慨万分,常常感叹日人做事的精微细致。而如今,看到西商高速建成路段,昔时在异国见到的情景在此工程处处毕现,隧洞桥梁如画似设,镶嵌在大山里,与山林和谐一处,蜿蜒穿梭,为秦岭大山增添了新的风景线。
在山水尽处的商洛地界,原是商山四皓隐居之地,如今高速公路连通各县,却要成为现代人的观光览胜之地,深居在商州的人如今已打出这样的旅游口号:“秦岭最美在商州!”随着交通大动脉的连接贯通,商州将不再寂寞,而以其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喜迎天下客人的到来。
跨越式发展,将我们的社会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路径文明时代,想来多么令人惬意。飞驰在西商高速公路上,思绪与车速一并飞扬,激起心灵思绪的浪花朵朵。当一辆辆穿隧跨桥的车子,在大秦岭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在如诗如画的山林里飞驰,在青山绿水的大美之中神游,却不知上千名筑路大军驻扎于秦岭深山三年来所付出的艰难困苦,以及发生在筑路过程中的各种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我的采风,使我认识了年轻的路杨及他的团队,不仅体察到筑路工人的艰辛,而且十分敬佩他们精品至上的敬业精神,更感觉到一个民族的兴旺及国家昌盛要由千千万万的人来默默奉献。我虽然不是军人,却不由地于心中举起右手,向我所敬重的筑路人致以崇高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