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檀香,一张琴,自是快活逍遥的世界。
不附庸风雅,也不自命清高,只求在俗世的羁绊下,给渐趋浮躁的心一些抚慰。
人适时是需要一种调剂、平衡内心的东西的,寄情山水间,给樊笼中的心一个自然的精神家园。山的气魄是何等巍峨,水的柔媚又是何等的灵秀,若事务缠身,难以走进山水的怀抱,在陋室中挂一幅山水画,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要忘记了山水在生命中的人文意蕴。如若窗台不朝南开,或者清风不兴,置一张古琴,闲时抚弄,山水清风自来心间。
乐是一种性情,也是一种趣味。试想,在漫天雪花群舞的季节,携琴访友,把参悟凝结在七弦间,远山的深处,徐徐飘来淡远的琴音,身心俱与琴音回旋往复,荡涤出俗世的心机和物累,通体洁净的再回到原点,岂不妙哉。
熙熙攘攘的尘世,过于吵闹和喧嚣,以至于本心也被迷失了,心灵如若蒙上尘垢,再美的大千世界,也是荒原的代名词。在欲望和功利的天平下,艺术的根茎漂浮了起来,在风驰电掣般的高效率观念中,媚俗成为其性格的恒久色。于是,我们渴望清新与素朴的味道,向往风清气洁的美好田原生活。
理想是现实的矛盾纠结体,瑰丽的理想折射出的是当下的窘迫。有时,由衷钦佩魏晋士人的旷达胸怀,虽然生命短暂到昙花一现,仍然能开出绚丽的奇葩,让后人隔着历史的尘埃,也能潸然泪下,人人不可皆为尧舜,但我坚信,敢于承接上苍所赋予的灵心蕙质,足矣。
最美的景致,是远离人烟的,最高的思想是孤独的,而天下至美的雅乐,是幽微的。或许,艺术与俗世的距离感,才成就了其高贵和雅致的典范。嵇康是寂寞的,一首杀伐之气浓郁的《广陵散》,特立独行地成为了琴学“清、微、淡、远”特色的反叛,嵇康成就了《广陵散》,嵇康更是以生命的代价成就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独立精神。因此,《广陵散》也是幽微的,只是,这朵空谷幽兰的花瓣上,溅染上了一层浓重的血色。
抚琴,是在对话。在抹挑勾剔间,山的博大,水的低沉,在耳边徘徊,回环往复之美,让身心为之一振。一个日行千里的人,是不会有过多的机会欣赏沿途的景致的,只有放缓前行的脚步,从容淡然的品位每一个日出日落,才能不被外物所缚,才会明心见智,也才会明了生命运行的轨迹。抚琴,也是在修为,只有敢于担当,忍辱负重,包容万物之胸襟,不迁怒于外物,不喜不悲,大彻大悟,才会自在自为,获得生命超脱之外的大自在。
在欲望浓的化不开的繁华都市里,我们不要忘记远处的青山和流水,“上善若水”,它不求不取,只是给予和成全,使之成为生命无上的源泉和力量。(作者系西安公路研究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