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期 第106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4-2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永远的娜塔莎
新闻作者:文 / 王永宏
    20多年后,再读《战争与和平》,感受大不一样。初读时是莘莘学子,以未读名著为耻,免不了轻狂浮躁,仅仅关注的是故事情节。现在是人到中年,平添了一份从容细致,兴趣转向了对时代、命运、爱情、人物性格以及细节的理解与把握。名著的魅力,在于让人常读常新,始终享受新的收获,新的快感。
    战争,从来是让女人走开,但这一场战争的真正主角是女人。托尔斯泰也写了男人们,这些男人承载了他更多的思想,因而深刻得有些偏执、呆板,也因此,我更喜爱更感性一些的女人,特别是永远热情、可爱、活泼的娜塔莎。她是她周围众星所拱的月,也是亲友快乐的源。在遇到安德烈之前,她已经历过两次小孩过家家般的“恋爱”,但她知道,这不是爱情。她放弃的,没有刻骨铭心;她拒绝的,也不太难为情。只有遇到安德烈,她才迎来了自己真正的爱情。
    这一场爱情,初看也似缘分。乡村偶遇,月夜独诉,舞会相见,让他们两相倾慕,接下来的订婚顺理成章,但走向婚姻仍面临着考验。在年轻的娜塔莎眼里,婚姻只是二人之间的事,但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安德烈心中,开始新的生活,还需要亲人的祝福。年龄的差距可以逾越,但父亲的反对却只能让安德烈妥协。双方可以结婚,但必须在一年之后。这一年的期限,双方不能相见,也不能提前。也许成熟的他可以寄希望于未来,而对初入情网的她,当下就是相思之痛。
    这是怎样的一年呀。娜塔莎理解安德烈的行为,但也有小小的委屈;漫长而痛苦的思念,让她坐卧不宁,向妈妈的倾诉,只能增加她的忧伤。为此,她积极地、热烈地组织了一次快乐的假面舞会和雪夜出行,来排解那颗最热情、也最孤寂的心。
    文似看山喜不平。在那个充满着欺骗、虚伪、放荡的上流社会,年轻幼稚的她,如果就这样顺利地等到安德烈归来,那这样的故事就显得太平淡。在安德烈即将归来的节骨眼上,也是在她因思念之极,近于崩溃之时,而且这时候,与安德烈家人的见面,又让娜塔莎备感屈辱和愤怒。他们的爱情出现了裂痕,命中注定的敌人,有着美丽外表和甜言蜜语的阿纳托利便趁机出现了。狂热之下,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这正是年轻、冲动必须付出的代价。她放弃了与安德烈的婚约,因为,安德烈给了她这样的自由。她要去冒险地私奔,追寻那传说中的“爱情”。从噩梦中醒来,她率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名誉,而是由此带来的对安德烈的伤害。也因此,她痛不欲生,这一种痛,既是心灵的,也是身体的,使她备受打击,难以恢复。
    就这样,一对相爱的人儿,从此彻底地分手,永不相见?读者在愀心,作者在牵挂。是命运,安排了他们最后的重逢。在莫斯科大撤退的混乱中,娜塔莎遇到了身负重伤的安德烈。他的最后时刻,是她陪在身边。他们终究是有缘分的。即使恍若梦中的见面,也没有更多的话语,你真诚地道歉,他仍然一往情深。这一场爱情,由战争成就,也由战争谢幕。一见钟情、两地相思、悔婚分手、死亡……爱情中的元素全部出现,每一样都令人百转千回。人的一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一次轰轰烈烈,这样的一种刻骨铭心。否则,一颗高贵的灵魂将永远难以安宁。
    其实,娜塔莎与安德烈完全可以复合。能够重逢已是奇迹,接下来的复合正是期待。但是,只有让安德烈死去,才能体现这一场战争的残酷,才能成全玛丽娅与罗斯托夫。在热烈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之间,也许凡人只能占有其中一样。娜塔莎最终的归宿是皮埃尔,这也是一种结局。当一个成熟的娜塔莎变成平庸、朴素的母亲,过上了童话中所说的幸福生活时,安德烈能够接受吗?我看未必。安德烈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他自己选择的,但在婚后却让他很快地厌倦了。家庭,有时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安德烈和皮埃尔,是托尔斯泰喜欢的男人中不同的两类,都有着理想、信念,一个更严于律已,并付诸行动,一个喜欢幻想,宽于待人。性格决定了命运。让安德烈得到爱情,而让皮埃尔得到家庭,既是作家的选择,也是两人的性格使然。
    “那时读书,置身其外,看的是别人的爱恨,作者是良师,只能远观;你的眼泪,是为了你爱的她。现在读书,情在怀中,找的是自己的悲欢,作者是益友,可以分享;你的痛心,是为了爱你的她。”只是,当我们明白这一切时,青春,正从我们身上迅速褪去。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