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期 第106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4-2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秩序的偏执与职业的操守
----------也谈《泰坦尼克号》      
新闻作者:文 / 马 宁
    十五年前,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的我,还是一个刚上初中的毛头小子,那时没什么知识产权的概念,正规电影院里放的片名还叫《铁达尼号》,后来才知道只是一个蹩脚的音译偏差。卡梅隆这老汉的头脑还真是不简单,同样的制作,加上一点时髦的3D噱头,十五年后再次赚得盆满钵满,金钱以及眼泪。
    其实客观地说,3D《泰坦尼克号》还真就是个噱头,尚处雏形的3D技术使得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亲密感被弱化了。按照媒介环境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定义,3D应属于超冷媒介,受众过于关注在技术体现上,而无暇随着剧情的深入,让心理映射获得类似催眠的带入感。
    好吧,既然是噱头就抛开来,让我们用难得的沉静来体味这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当我们的视角从杰克露丝那跨越世俗与时空的爱情上移开,从不知名的老绅士执意盛装迎接死亡的从容上移开,从哪怕床下洪流滚滚仍如常哄孩子们睡觉的母爱上移开,离开那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画面,我看到了生死面前人们对秩序的偏执和职业的操守。
    看过《钢琴师》,知道那些无奈为餐厅伴奏的乐手们,注定是艺术的最底层,籍籍无名的他们,在所有人都在为命运抗争时,平静地拥抱了命运,演奏到大船沉默前最后一刻,用信念和音乐冲淡着那充斥船体的死亡气息。音乐伴随着牧师的死亡弥撒,那一刻仿佛便是天国,本该出现的尖叫声倒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了。
    过去的我一直不解,那些乐手和船员,他们手握“权力”,他们熟悉每一个救生船,本可以更便捷地离开,可他们选择了留下。水手们用生命捍卫着登船的秩序,只为了让更多的妇女儿童获救,乐手们用生命演奏着死亡的序曲,只为了让更多的灵魂得到平静。对此,影片没有过多的渲染,仿佛他们本该如此。再看这部片子时,我听到了一句忽略了十五年的台词,“船长让我们来为大家演奏”,这是一名乐手的话,你可以说他傻,船都要沉了,船长又算得了什么,可生活正因有了这些“傻子”才如此绚烂:因为我是船员,我就要留在最后,维护秩序;因为我是乐手,我就要留在最后,演奏乐曲;因为我是牧师,我就要留在最后,安抚心灵;更不要说执意选择死亡的船长和设计师了。这就是我苦苦求寻十五年的答案,我称之为“职业的操守”。
    操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执持善行,固守志节。我们需要这种志节,所以我们记住了汶川地震中用双臂翼护学生而死的女教师,也记住了陕南洪灾中奋战保畅一线的交通职工,更记住了高举人性大旗率先逃离的“跑跑们”。也许在他们看过这部由崇尚自由人性的西方人拍的电影后,才能更理解什么是“人性”吧。
    “让妇女和儿童先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生死的抉择。每每看到这里,我总禁不住想起一部著名的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让列宁同志先走”。让我们抛离所谓的政治,这仅仅体现了不同政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秩序节点的诉求。列宁还是妇幼,谁先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秩序那种近乎偏执的遵守。多年前曾到过香港,那时还没有喧嚣的“陆港骂战”,只有红绿灯下焦急等待却不迈一步的人群。乘坐公交车时,我和友伴甚至不敢过多交流,生怕打扰了正安静阅读的乘客,秩序约束下的香港公交车,那份安静甚至远远超过我大学时的自修室。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社会能将对权力的偏执转变为对秩序的偏执,“9・11”世贸大楼下排队登上救援车辆的感人一幕离我们就不会太远。诚然,人性永远是脆弱的,只有对秩序的偏执才能让我们坚强。“一箭易折,十箭难断”,千百年前的老祖宗都明白的道理,现在的你我难道都忘了吗?
                                                          (作者供职于省交通运输厅)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