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天下之大阻。”绵延千里的秦岭为中国制造了一条南北地理屏障,北麦南稻、南船北马,风俗迥异,继而形成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屏障。为了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梦想,为了经济文化的沟通繁荣,从古至今,人们不懈地在秦岭大山中开辟道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想要南北畅行的愿望从未泯灭过。在这一强烈愿望的推动之下就有了古代的蜀道,有了今天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抚今追昔,我们透过蜀道的历史,看到今天交通人开路秦岭的精神滥觞。
对于蜀道,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进入四川的古道,另一说为由陕入川的古道。从政治意义上考量,早在周朝,陕西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出于中央政权对蜀地的控制需要,历史上的蜀道当指翻越秦岭、大巴山,由秦入蜀之路。
比大运河早的古代工程是万里长城,比长城更早的工程就是翻越秦岭的蜀道。武王牧野之战,蜀人从之,可见早在商代秦岭大山中就有蜀道可供军队通行。据历史记载,秦岭中许多栈道的开凿均始于春秋,蜀道当有四千年历史,可谓最早的人类工程之一。且蜀道不是某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它翻越秦岭沟连南北的作用一直发挥到现在。历史上各朝翻越秦岭的道路均沿用古老蜀道翻修而成,就是近代的国省道、高速公路也利用了蜀道的线路通道。秦岭山中的几条主要古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张古代道路交通网,它们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蜀道在秦岭大山中往往以栈道的形象存在,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桩,再铺上木板供行人和车辆通行。为保障安全,栈道靠河身一侧及拐弯处,有的还装有栏杆。为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还在栈道上加盖顶棚。有顶棚和栏杆的栈道,远远望去好像一长串空中楼阁,故古人又称为“阁道”。桥梁横水而过,栈道傍水而行,桥梁也有加盖顶棚,所以古人也称栈道为“桥阁”。从京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盛时期,有栈阁9万余间,500多华里,约占西安到汉中全程三分之一。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流绿波之上,时而一阁,时而一楼,时而一亭,是何等的考究与壮观!如果没有当年畅通的蜀道,就很难出现强汉盛唐。
“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历史上,没有哪几条道路能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中央政权的命运,那样推动着经济贸易的繁荣,演绎出那么多传奇故事。蜀道衍生的典故使今天的西汉高速、安川高速、宝汉公路、108国道、210国道等穿行秦岭的路线,宛如一条历史长廊,演绎着曾经的战争攻伐、江山美人的故事。
本期月末版特为读者奉上蜀道专刊,让我们一起重温走过秦巴大山的先民们,那些智慧与辛劳汇聚而成的道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