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古今道路,常因时代不同,官方与民间,书面或口头,表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蜀道,显然是书面称谓,或者是唐宋时期的说法。今日书面或群众称316国道、108国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等。查史料可知,秦汉时期,把从国都长安通往四川乃至云贵的驿道称栈道、阁道、五尺道,唐宋时称蜀道、山南驿道,明清时期,官方和群众都把穿越秦岭的驿道称北栈,把穿越巴山的驿道称南栈。由于李白名作《蜀道难》的巨大影响,蜀道一词贯通古今,影响最大。
那么何为蜀道?从广义讲,凡通往古蜀国,即今日四川的道路都可以认为是蜀道。但史籍所载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由国都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陕川驿道。李白当年咏叹的蜀道也是指的这条道路。蜀道常与栈道或栈阁联系在一起,其实,栈道、栈阁、阁道是一回事,也可以说是蜀道中的精彩华章。蜀道从长安出发,在八百里秦川可以修筑宽阔驿道,栈道是为穿越秦巴大山修筑的一种特殊道路,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有多条栈道在汉中治境内经过,因为汉中恰在西安与成都之间,为蜀道必经。为整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1992年初,我应汉中市政府之邀,承担系列专题片《栈道》的撰稿,随摄制组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对几条古道做了实地探访和考察,基本上弄清楚了栈道起源、位置、变迁,以及现存的遗迹。
动身之前,首先查阅典籍方志,了解什么是栈道?《韵会》称:小桥曰栈。《汉书》载:栈道,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中说:我国古代在峭岩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道路。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修筑这样的道路呢?这是古代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关中平原曾是十一个封建王朝建都之地,周、秦、汉、唐更是把华夏民族威武雄壮推向极致。既然关中长安是全国中心,那就必然要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把京都省府与边城远地沟连起来,政令方能下达,赋税才能集中,国家方能统一。若在平原,道路修筑就比较容易。早在西周,就已建立有整套的修筑道路的规格与标准。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并与田亩面积、水渠长短、城邑大小统一规划,整齐而富于变化,统一中透出威仪,充分显示出礼仪之邦的高度文明。
但在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大西南之间却横着一道天然屏障:秦岭与大巴山。都是东西延绵,长达千里。秦岭最窄处也二三百公里,没有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完全可能迷路,那么古人是怎样穿越这些蛮荒峻险的大山,沟通中原与大西南的呢?
撰写过《华阳国志》的晋代学者常璩认为公元前451年,秦励公城南郑,说明秦人已从关中直走到汉中;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蜀人殷末已走向中原;穿越秦巴大山的古道发现与使用应远在三皇之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再一个事例是“一笑千金”的美女褒姒生长于秦岭南侧的古褒国。而周幽王的国都却在关中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可见居于秦岭两侧的古人已有频繁的交往,险峻的秦岭并不曾隔断人类的婚姻联系。
那么古代先民是怎样发现和开辟道路的呢?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由于地球自转,内营外力的结果,秦岭成为突兀云表、东西延绵的大山,以主脊为界,北坡的雪水流进渭水汇入黄河;南坡雨水则归流汉水汇入长江。
亿万斯年,岁月悠悠。
秦岭被雪雨激流冲刷为条条幽深狭长的河谷。这些河谷又被古人利用。可以想见,当初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状态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中原与大西南的秦岭山中,竟然有河谷可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古道首先经历了自然踩踏与自然发现的阶段。
在实地考察与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发现的多处古道遗迹都印证了专家们推断。首先,古道基本上都是沿着河谷,河谷平缓,少翻越山岭之苦。比如褒斜道是沿褒水与斜水开道;故道,也就是陈仓道则沿着嘉陵江河谷;傥骆道则沿傥水与骆水。这种沿河谷选修道路的办法一直沿用到现代铁道与公路的修筑之中,被称为沿溪线。
这在中国文字中也能找到依据,古语无水不成道。所以道路的“道”字加“辶”部首,因要沿水才能行船。可见古道产生于古文字之前。
在穿越秦巴大山的多条古道之中,褒斜道最具古道特点。这条古道因缘褒水斜水得名。它的北口在关中眉县斜谷关,南口在汉中市北15公里处的褒谷,全长近500华里。离开秦岭南侧的古城汉中,沿褒水进入秦岭,一直走到源头,也就是今天太白县五里坡附近,褒河在那儿已完全是一条小溪。太白县是整个秦岭山脊最为平缓的一段,可以说是一块高山平原,如今坐落着太白县城。由县城到斜谷需要下五里左右的山坡,并不险峻,再沿斜水河谷出山,几乎不越一座高山,便可穿越天险秦岭,到达古都长安,充分体现了古人选道的智慧。
褒斜道如此近捷便利,所以许多专家认为褒斜道为蜀道之始,发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对历史、文化、贸易交流所起的作用最大。
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秦岭山中的河谷地带,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古代先民踩踏开凿的原始小路。比如留坝县境内界牌关附近,褒河对岸数百米长的整体山石上凿有脚窝,间隔在半米左右,正好是一步距离,一边临河,一边为山崖,仅容一人行走。我们涉河过去仔细观察,这种脚窝显系人工所为,即使在铁器出现之前,新旧石器时代,也可以用石制的砍砸器凿出。直到现在,这些小道还为山区群众在捕捞、采集时使用。在访问中得知,凡缘河谷不时能发现这样供人行走的小道。后请教专家,认为这极有可能就是古代先民开辟的原始小道。
这些原始小道显然为以后的官驿大道提供了先期准备。事实是之后的驿道也正是经过长期筛选,逐步定型下来,目前被专家们确认的古道有七条。其中4条穿越秦岭,由西至东为:陈仓道,宝鸡越大散关,经凤县至勉县茶店出口;褒斜道,由关中眉县斜谷进山,从汉中褒谷口出山;傥骆道,由关中周至进山,至洋县傥水口出山;子午道,由长安县南子午镇进山至安康石泉出山。穿越大巴山的有3条路,由西向东为金牛道,即今勉县西行经宁强入川道路;米仓道,由汉中南行经碑坝进入四川;荔枝道,由镇巴至万源道路,因接涪陵曾为杨贵妃送荔枝而得名。
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古代先民自然踩踏、自然发现的原始小道并不是栈道。把原始小道开辟为官驿大道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据史料记载秦人的建筑工艺相当发达,不仅留下万里长城、兵马俑等奇迹,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便在咸阳塬上仿造这个国家的宫殿,以空中阁道相通,“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骊山”,这种空中阁道从咸阳直到临潼,延绵百里不绝。秦代工匠修筑空中阁道的技艺,很自然的会运用到修筑栈道中去,把自然踩踏出来的原始小道开凿成能过车马的栈道,是中国古代交通的一大飞跃,不仅是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前国力的炫耀,也是早于万里长城之前一项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所以,最早记载栈道的《史记》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在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古道中,古人依据不同的山形水势,创造了多种形态的栈道,依据遗迹复原,有五六种之多,最多也最常见的是平梁立柱式,即在临河石崖上凿孔架木,在水中立柱支撑,加上栏杆,铺上木板,便可供人马行走。再是依坡搭架势、多层平梁支撑式、平梁立柱加篷盖等。最绝是一种千梁无柱式,由于河水湍急汹涌,无法在河中安置立柱,于是单把石柱木梁插进悬崖壁孔,再铺上木板,类似今日楼房伸出的阳台。据说,这种栈道还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史书中有记载,我们在秦岭深处太白县境,当年诸葛亮屯军的赤崖也寻找到了残存的七根石梁,足见记载不谬。
这七条古道大多被今日公路、铁道利用或取代,继续发挥着作用。至于栈道的各形制及其邮亭驿置等配套设施,在漫长的岁月中发挥的作用,与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以及沿途关隘险阻、风光情俗则不是这篇短文所能涵盖,容后叙之。
作者简介
王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作家、蜀道研究专家,汉中市作协主席、文联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有《中国蜀道》《王蓬文集》(八卷)等。电视专题片撰稿《栈道》获陕西历史文化专题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