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期 第107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4-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褒斜道上叙古今
新闻作者:文 / 王丽红 高学斌 图 / 李建军
 
      古城汉中向北17公里,秀美的褒河水在这里被一座大坝拦截,形成容量1.05亿立方米的褒河水库,惠泽下游40余万亩水田,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大坝所处位置俗称褒谷,正是著名的古栈道褒斜道的南口,褒斜道自此一路依山傍水、蜿蜒向东北方向行进,途经留坝县马道、南河、江口和太白县,抵达宝鸡眉县的斜谷,全长235公里,是古时关中通往汉中进入四川的交通要道。褒斜道始于战国,拓于秦汉,在我国古栈道交通史上,开发最早,规模最大,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文化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抚今追昔,它历经千年沧桑,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因心中对刘邦怀有戒备,故把偏僻的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只望其终老于斯。刘邦心有不甘,但慑于项羽当时强大的势力,被迫迁往封地汉中。途中,刘邦听从张良的妙计,烧毁沿途所经栈道,这样既防止项羽反攻自己,又向项羽表白自己再无向东扩张的意图,项羽闻讯果真颇为心安,对刘邦放松了警惕。而刘邦烧毁的,正是褒斜栈道。此后,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拜韩信为大将军,准备伺机再动。屯兵数月之后,刘邦得知田荣起兵反楚,深感时机已到,准备迅速挥师东进。韩信此时为刘邦谋划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刘邦听从建议,明里派大将樊哙带领军士重修五百里栈道,造出修复栈道,由此重返关中的声势,暗里却由韩信率精锐部队绕嘉陵道北上,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汉王朝伟业,成为刘邦突破封锁,由困顿走向发展,由沉沦走向光明的关键一步。
 
开凿石门 千古流芳
      公元63年,汉明帝下诏在褒谷口凿通一条穿山隧道。工匠历时3年,于东汉永平年间建成开通,时称石门。石门隧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门开凿是用原始攻凿山石的办法“火烧水激”凿成,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的宝贵资料。石门开通后,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无数,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逐渐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据1960年文物普查统计,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仅石门内壁就有34种,再沿谷上溯亦有多达100余块,上自汉魏,下至明清。琳琅满目,俨然一座石刻宝库。在众多的石刻中,以13种汉至南宋时代的石刻出类拔萃、蜚声古今。其中的精品石刻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早在唐宋时久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上世纪60年代末期汉中兴修水利,石门水库选址恰在石门隧道下游50米左右,石门以及众多石刻遗憾地淹入水底。所幸当时文物专家反复精选,将其中十三块石刻,也就是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开凿搬迁至汉中城区的汉中博物馆保存,成为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古道新姿 续写华章
      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1935年,蒋介石任命国家公路总局副局长赵祖康为总指挥,从全国调集专家组建公路勘察团,开辟川陕公路,其中从宝鸡至汉中的一段称为宝汉公路,也就是今天的316国道。据记载:宝汉公路开修前,赵祖康曾亲历秦汉褒斜栈道考察,选定路线走向,其中褒谷口至留坝姜窝子段正是选取了古褒斜道,此路段沿溪而建,除褒谷口至汉中15公里为平川路外,其余皆在秦岭崇山峻岭之中。宝汉公路的筑通,使该段褒斜道再获新生,并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这条公路运送的抗战物资,保障了几个战区的供应,而故宫的数千箱文物也由此转运汉中又辗转运往四川,在战乱年间得以保存,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2005年10月,210省道留坝县姜窝子至眉县公路建成通车,使古褒斜道姜窝子至眉县段再次焕发青春,因其不翻山越岭、道路便捷,运输成本低,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大量车辆,日车流量最高峰时达6000多辆,成为汉中至关中极为便捷的一条大道,至此,古褒斜道再展新姿,续写华章。
      近年来,汉中公路人克难奋进,通过养护、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全面改善316国道路况;丰富绿化品种,创建绿化亮点,因地制宜美化公路。按照“路中精细、路侧完备、路外和谐”的创建理念,在全线建成厅级文明公路,树立起“与绿色相伴,与文明同行”的品牌形象。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天堑已成通途。如今,蜿蜒前行的316国道与褒水相依相伴,仿佛在默默述说着古往今来的变迁。
      (作者供职于汉中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