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期 第107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4-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荔枝道小解
新闻作者:文 / 张 鸿
    秦蜀之间多为大山阻隔,其间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成为两地交流的天然屏障。先民们为通往来,开避许多依山附形的通蜀道路。这些凝结先人智慧和汗水的通蜀道路,很多悬于峭壁,煞是险峻巍峨,无怪乎李白临蜀道发“难于上青天”之喟叹。绵延千里的蜀道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生动的素材,不仅惊艳于它的俊险奇绝,也争相以文采使之经久相传。通蜀的道路有好多条,而我想要叙述的仅是这众多通蜀道路中的一条,历史给予它一个非常儿女情长的称谓“荔枝道”,大多路段位于今日连接秦蜀之镇巴县。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这里山高谷深,历史上是贯穿秦蜀的交通必经之地,也是古蜀道中名气最大的驿道之一,重点记载这条道路的却是唐朝。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满足贵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之喜好,颁旨从四川涪州专驿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这条驿道因为它的特殊功能,被后人称作“荔枝道”,此道路全程约1000多公里。镇巴境内的驿道属荔枝道南端,又称“小巴间道”,即从长安出发,经子午道入西乡境内,从今西乡堰口逆泾洋河而上,经罗镇、司上、杨家河、越九龙砦(陈家滩)至定远,再经固县坝(镇巴县城)、渔渡坝、盐场关至太平(今四川万源),行程约230公里。唐时此道广设驿站,盛极一时,官商邮旅称便。北宋时,曾一度荒废,至明清时,这里又成为秦蜀往来的重要道路,再度兴盛,明清后已经成为川陕要道。
    如若溯源镇巴境内小巴间道的历史,远在唐代荔枝道之前。史书有载,三国时此道即为兵家所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趁曹操在合肥对付东吴之机,“大兵发葭萌,照烈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张桓侯从定远、西乡间道而进”。语中“间道”便是镇巴至西乡之小巴间道,也即今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段。张飞在这条道上留下的事遗颇多,如截曹坝、九阵坝、捞旗河、晒旗坝、将军石等,更有碑铭“蜀张恒侯拴马处”的拴马岭遗迹。刘备夺取汉中,一半功劳在于张飞侧冀的配合。史书记载张飞任巴州太守时曾纵横川东北,大败魏将张邰,邰丢盔弃甲,“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可知小巴间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荔枝道是在小巴间道线形基础上开辟出来的。《大唐久典》有云:唐代驿道兴盛,每隔20里设1个驿站,最盛时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把鲜荔枝送到长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对当时“荔枝道”的生动写照。《舆地记胜》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攸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为了贵妃吃到鲜荔枝,百马死山中,能不使人扼腕兴叹?
    这条荔枝道,延续千年,历代王朝将它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禁止私盐、茶、大路均设关卡,严行查禁,《西秦会络记》记载:陕西商人云集,荔枝道曾经“商旅联桶,隐隐层层,冠带交错,万辕接轸”。荔枝道沿线在镇巴境内建立的贸易集市,如川陕鄂盐商交易市场的盐场坝、渔渡坝、响洞等街市,其名至今沿用。荔枝道对促进川陕鄂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事实上已成为历史上贯通南北交通的主脉。至今流传在镇巴民间还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证明荔枝道在历代已经是出陕进川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从三国时起的小巴间道,演绎到唐朝的荔枝道,延伸到今天的210国道。镇巴县的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生活习俗,包括语言等都与四川豪无差异,镇巴县境内手工业及农具打造,民间醇洒,火纸制作技艺以及民间音乐中的曲艺,渔鼓、唢呐、孝歌……婚丧嫁娶礼仪,彩莲船、龙灯、狮舞等民俗生活,可追溯到元、明、清,由川、楚移民沿着荔枝道带入,形成了镇巴独有的荆楚、巴蜀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修建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大多沿着荔枝道线路的基础进行建设。由于现代公路的修建,许多遗迹已经不复存在,实在有些可惜了。现今车行210国道,途经达县、万源入镇巴境内的丛林沟壑中,仍可见到一些有关荔枝道的影子,如人工开凿的小段石板路,歇脚的石洞等,仍因其幽深雄奇令人喟叹而浮想联翩。(作者供职于西略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