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蜀道的认识是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开始的:“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年大诗人李白在经过蜀地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试想:那时的蜀道,该是怎样一幅奇峰绝壁、飞流惊湍、林木荒寂、人烟俱无、峥嵘崔嵬的天堑之路!
近距离地走近蜀道,是一次偶尔的机会赴汉中石门水库游玩,得以走近褒斜栈道南段的石门栈道。
在那些悬崖峭壁旁凿一条道路,那是什么样的工程?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它们全部是由人工完成的。看得出,那些栈道下端,全部是木质结构的支撑,上面则是由一块块木头、间或石块联结而成的平坦小道。栈道并不宽,只有一米左右,可容两个相向而过。一般依山势而建,沿河道弯曲向前,在山与山之间盘桓,直至视线所不能至的地方。那些撑架、台阶、回廊,曲径通幽,仿佛一直通往历史的深处。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褒斜道是古代横跨秦岭,连接关中、巴蜀之地,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它是行军、商旅的要道。因该地水流湍急,树密草深,路途险恶,所以工程十分艰巨,开凿极为困难,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试想,在中国古代,那些没有各种机械,没有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的情况下,修建全靠人力凿山开石、伐木修道的栈道,那是一项多么艰难曲折浩浩荡荡的工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在崇山峻岭的山林之中,一群群劳动者,正在用凿子、凿开一个个石块,用斧子、锯等劈开一块块木材,先搭建起下面的支撑,再一点点地连接起上面的栈道。他们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地劳碌着。终于,栈道一点点地向前延伸……可是峭壁之上修筑这些栈道的老百姓们,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山崖,轻则摔伤筋骨,重则粉身碎骨,或被河水吞没。还有毒蛇蟒虫不时地来侵扰他们……这长长栈道背后,不知有多少劳动者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鲜血。
眼前的这些栈道,在我心里,也只有用“奇迹”来形容才说得过去了。
这里的石门水库,据说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文革”期间国家大修水利设施之时。当初因修建这一水利设施,只得将水库淹没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号称“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那一刻,我想起了什么,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那是凝结于历史的智慧。而从汉中通往西安,走上西汉高速时,我才又一次见识到了现代筑路人在秦岭山区创造的建筑史上的奇迹。
因老家在秦岭腹地,小时候,我曾无数次走过秦岭山中的道路。那时,每一次坐车过秦岭,都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些盘亘在悬崖峭壁之间的公路,因秦岭山势而建,弯弯曲曲,弯道一个接一个,且受地形限制,道路紧窄,遇见对面来车,司机更是万分紧张,小心翼翼地避让。
可是这一次,同样是过秦岭,我们的脚步如此轻快!全程的西汉高速,真的就是“高速”的速度。坐在宽敞明亮的车上,看着窗外青翠欲滴的山林,伴着潺潺的流水,远处的道路如巨龙蜿蜒于湖光山色中。一走进秦岭山区,则是一个接一个灯火辉煌的隧道迎面而来,那些亮如白昼的隧道,宽敞、平坦,一些地方还有很多高大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那一刻,我感觉不是走在秦岭山中,到像是行驶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在那些气势恢弘的道路面前,我找到了久违的乘车的快乐,真想引吭高歌:“我们走在大道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不知道,那些筑路人是如何在秦岭的崇山峭壁之上,修建起这样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开凿出一百多条紧密相连的隧道的。我只想说,如果石门栈道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西汉高速,则是现代建筑史上另一个壮观。
据我所查资料,无论是古代的石门栈道,还是现代的高速,他们都是千古蜀道的一部分。蜀道,也就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等的总称。那么,我所游历的龙门栈道,所走的西汉高速,应当就是其中褒斜道的一部分,而李白当年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则是金牛道一段,也就是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也不由得李白发出如此感叹。
可是,如今的蜀道,早已没有了“难以上青山”的感觉,所有的,彰显着现代人的速度与气魄、现代化的磅礴气势与质量内涵的高速公路,如果诗人李白见到此种情景,不知又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如今我们说起蜀道,更多的只是一种对历史的怀念,一种悠久的回忆和怀想。那些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的蜀道,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还要悠久。甚至可以说:古蜀道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且无论是古代与现代,蜀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文化的交流都起着重大作用,而蜀道沿线的历史文物更是国之瑰宝。
(作者供职于铜川市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