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期 第107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甘当铺路石 丹心写忠诚
----------记省劳模、陕西路桥集团职工崔建敏      
新闻作者:文 / 杨永春 郝亚玲 张 拓
    崔建敏,一位公路施工战线上最普通的技术工人,凭着对交通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路桥建设的满腔热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平凡岗位,勤学苦钻,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铺路架桥人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感人乐章。
 
一线磨砺数十年 技精艺强人称赞
    今年50岁的崔建敏是一位子承父业的“老路桥”,他的身上有着公路人淳厚朴实、吃苦耐劳的特质。1977年进入省公路局下属的工程队工作后,崔建敏一直从事桥梁施工,从肩扛手挑到机械作业,从沙石小路到高速公路,他拉过架子车,开过翻斗车、操作过拨杆吊具,先后干过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等几乎所有桥梁施工工种。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学苦练,不耻下问,练就了一身硬本事。特别在桥梁基础施工、大梁预制、贝雷片拼装、连续刚构桥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崔建敏先后参与过安康至岚皋公路100米箱型拱大桥、紫阳汉江大桥、西三一级公路渭河大桥、三铜一级公路耀县高架桥以及西商高速、安康至白河高速等重点建设项目桥梁施工。在勉宁高速桥梁施工现场,他带领职工和农民工组成的工班,日以继夜进行钻孔灌注桩作业,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混凝土连续浇筑,他经常在工地值班蹲守,有时候几天几夜不合眼。曾经有一次冲击锥的锥头掉落在桩孔之中,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崔建敏很快制作出了一个号称“万能抓”的简便工具,在最短时间内打捞出了冲抓锥,避免了桩孔废弃。在蓝商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一座特殊结构的小桥模板给技术员出了个难题,因为这个模板在以前的施工中极少见到,对直接实施大梁预制的崔建敏也是“新课题”。对此,崔建敏和现场技术员一起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画图、计算和分析,终于顺利完成了模板制作,既节约了时间,也实现了施工的经济性。长期从事一线施工积累的实战经验和崔建敏在技术难题面前的“精明”,让他得到了大家的敬佩和赞赏。
 
老骥伏枥犹争先 青海高原谱新篇
    崔建敏今年已经50岁,这样的老同志在路桥施工人员特别是一线职工中已是凤毛麟角。他的妻子多次劝他干一些辅助性工作或调到后勤岗位,但崔建敏这个“闲不住”总是说,咱有这个手艺,还有这把硬骨头,路桥人没有吃不了的苦。也正是因为在修桥当中的好手艺,许多私人老板出高工资聘请崔建敏管工地,但他总是婉言谢绝。几十年的老路桥,已经离不开这个风雨同舟的大家庭了。
    2011年4月,陕西路桥承接了青海省共和至玉树公路300公里路段的桥梁预制安装任务。这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公路重建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由于该项目所在地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很多职工望而却步。面对一些职工因高原反应退下阵来的局面,崔建敏挺身而出,迅速奔赴高原工地。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雨雪冰雹,崔建敏和前期筹备人员住着帐篷、穿着大衣、吃着夹生的米饭,用不到一个月时间筹建完成了项目部驻地和混凝土拌和站。这段时间,他也出现了头晕、浮肿的现象,但崔建敏吃了些“红景天”,坚持熬到适应了高原工作环境。前期筹备完成后,崔建敏受命担任项目部规模最大的第二预制场场长。虽然大梁预制是他的强项,但在高海拔高寒地区施工对崔建敏来说却是第一次,材料运输困难、职工生活不便、生产人手欠缺等等问题一度困扰着他。为此,崔建敏每天坚守工地,精心组织梁场筹建和施工准备。他负责的梁场在两天完成21米的全封闭养生棚,成品底座一天半完成一个,14个底座不到一个月完成。他和大家一起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认真组织,马不停蹄,大梁预制很快进入连续作业阶段。
    有一次,预制场的数控钢筋弯曲机出现故障,购买配件从外地发货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崔建敏心急如焚,这时他的灵巧又发挥了作用。他和工友通过电话咨询售后服务部门,硬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修好了钢筋弯曲机,既节约了购买配件成本,也避免了工期浪费。崔建敏带领班组职工革新工艺流程,改进钢筋底板、顶板,使大梁预制过程钢筋交叉处在一条水平线,误差5mm以内,吸引了参建施工单位纷纷学习请教。崔建敏负责的预制场整洁美观,秩序井然,大梁预制进度快、质量好,成为其他预制场的范本。在共和至玉树公路建设指挥部综合检查评比中,项目部获得“标准化管理优胜单位”。
 
艰苦朴素甘奉献 勤恳敬业无悔怨
    在几十年的路桥工作中,崔建敏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精神品格。他自己勤俭节约,常常穿着一套褪了色的工作服,但同事遇到困难或急事,他总是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帮助。在公司组织的多次为灾区或困难职工捐款活动中,崔建敏即使压缩自己的生活费,也要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在施工一线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和家人聚少离多,对妻子和孩子的亏欠,是他一直以来的愧疚。但一走上工地现场,在热火朝天的生产氛围中,崔建敏刚强的硬汉形象总是让人打心眼里钦佩。工作几十年,他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技术手把手交给徒弟,为路桥传帮带了一大批操作工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尽管现在桥梁施工这样的“苦力活”已为许多年轻人所冷落,但在崔建敏的工班里,年轻职工仍然愿意跟着他这个“爱唠叨”的人学习硬本领。许多刚刚毕业的技术员总是拜他为师,因为他们深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崔建敏的身上,悉心授徒、事无巨细、热情坦诚最是让年轻人喜欢。崔建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注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活学活用,苦干巧干,成为了土建施工的行家里手。特别是在青海高原施工中,崔建敏带领职工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的风貌,为企业在青海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诠释了陕西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去年,崔建敏负责的预制场荣获陕西路桥集团“工人先锋号”。
    崔建敏只是陕西路桥集团施工一线一位最平凡普通的技术工人,但他怀着一份对事业的执著、对企业的忠诚,扎根一线,不知疲倦,忘我工作,默默奉献。在一条条通衢大道上,他只是一粒坚硬的铺路石子,但正是这一颗颗石子,支撑起了交通发展、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