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期 第107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读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      
新闻作者:文 / 李 晓
    “现在,我就是那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我把娘弄丢了,我无家可归了。我再也看不到娘天天站在阳台上目送我远去、等着我回来了。”这是省厅第六届“读好书、爱本职、献交通”活动推荐参考书目中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的一段话。这是作者在永远失去娘之后,以一个无助的孩子,被“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所吞噬,淋漓尽致地撕开自己的伤口,带着血和泪把自己的灵魂挖出来审视而写下的对娘的忏悔。娘是一位朴素、平凡的湘西农村妇女,又是一位特殊的母亲。在那困苦的年代,为了儿女能长大成人,她几次改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多次濒临生活的绝境;她忍受屈辱,活得卑微,内心却无比强大;生活的磨难,没有泯灭她天性中的善良和厚道,也没有改变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母亲的伟大情怀。
    作者写道:“我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谁能不承认,娘,就是我们心底最亲的那个人,就是世上最疼爱我们的那个人,孩子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妈妈生下了孩子,就变得无比强大。看着彭学明的《娘》,也想起了我的母亲,年近八旬的母亲是那个年代罕见的独生女,在外公、外婆的娇宠下长大。结婚后,随着孩子们一个个的出生,生活压在母亲肩头的担子也越来越沉重,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帮不上忙,外公、外婆年事渐高,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人操劳。经济的拮据、劳力的缺少始终困扰着母亲,微薄的工资,总是对付不了几张嗷嗷待哺的小嘴。但母亲从没有因生活的艰辛对我们发过脾气,她总是那么疼爱我们,尽自己所能让我们生活得好一些。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穿到最小的那一个,虽打着补丁但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母亲乐观、善良,对生活充满热爱,这样的生活态度也给贫瘠的物质生活增添了一些小小的乐趣。春天,母亲到郊外掐来各种野菜,做麦饭、菜团,给孩子们尝鲜;夏天,母亲种的花花草草开满了小院,一棵无花果树枝繁叶茂,结的果子一直可以吃到秋天。母亲用她的勤劳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虽然艰苦但不失温馨的生活环境。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母亲反而比以前更忙了。哪里需要她,母亲就出现在哪里,我们戏称这是母亲的老有所为,带孙子、做饭,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就是到了花甲之年,母亲仍为儿女们操心受累。母亲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对女婿、儿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好。年已六旬的大姐夫做手术住院,母亲每天精心做好一日三餐亲自送到医院,大姐夫感动地说:“我头发都白了,还能天天吃到老娘做的饭,你们说,我的福气大不大!”
    是啊,孩子无论再大,都是母亲的宝贝,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那根牵风筝的线都紧紧系在母亲心头。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父母为了子女呕心沥血,可扪心自问,做子女的却大都做不到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去反哺报恩,我们为父母做的,犹不及父母爱我们十之一二。在生活中,还有不少人,从来不知道对父母起码的关爱,甚至逃避赡养的义务;有的人为家产与父母反目成仇;还有的“啃老族”,把父母当牛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惜榨干父母最后一滴心血。让我们为人子女者好好看看彭学明的《娘》吧,看看天下做母亲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像猛兽一样无所畏惧,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惜像烈火一样燃烧自己的生命。想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想想他们老去时空巢里的孤独寂寞、期盼孩子归来的目光,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爱吧,那曾经牵着我们的大手、那曾经给我们一个家、为我们撑起整个世界的坚强臂膀,如今已衰老无力,需要我们来为他们遮风挡雨……
    “我不知道世间是不是真有天堂,如果有,我祈祷娘的来生不再是一只无脚鸟,而是天堂鸟;祈祷娘跟那些善神、福神和所有的好神住在一起,平安幸福;祈祷娘和所有的好神都保佑娘的子子孙孙。百年以后,我们这些儿女也会像一只只天堂鸟,飞回娘的身边,做娘千年的孩子万年的子孙――”这,也是我们千千万万做儿女的人心中最虔诚的期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善待每一位老人,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孝敬父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作者系省交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