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期 第10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航运兴衰的启示
新闻作者:本报评论员
 
    陕西,虽是非水网地区的内陆省份,却跨越养育中华文明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在陕西流长729公里,流域面积11.53万平方公里,从府谷至潼关,纵贯陕北、关中。汉江曾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在陕西流长709公里,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从宁强至白河,横跨陕南,占据汉江总程的一半。在陆地交通困乏的古代,这两条大河曾作为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推动着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鼓舞了强汉盛唐的雄风,滋养了明清商贸的繁荣。
    随着近代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迅速发展,陕西内河航运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衰程。商贸活动由择水而兴变为择路而兴,近代,在人们的印象中,沿黄地区及陕南山区汉水流域成为贫困的代名词。恰恰因为贫困,这些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曾经沿江河而兴的村镇成为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老房子拆得没有那么迫切,新房子建得没有那么强势。在黄河沿岸的韩城、吴堡、佳县,汉江沿岸的紫阳、旬阳、白河,许多风采依旧的古镇、古村走进人们的视野。穿行于数百年历史的古巷、店铺、客栈、马房,当铺、银号,我们不难想像,这些地方曾有着怎样的繁荣。这些曾经作为航运交通枢纽的村镇,不仅呈现商贸的繁荣,又是知识分子云集,文化交汇之地。清朝的时候,佳县黄河边的木头峪村大多数村民都是秀才以上文化程度,从山西过河赴任的县太爷大为吃惊,至今这些地方还保持着读书传统。航运之利带动着人口迁移,汉江沿岸尽是两湖移民的后代,他们至今保持喜做生意的传统,蜀河镇的居民大多以经营店铺、外出经商做工为业,对于耕地稀缺的陕南山区倒不失为最佳生存之道。人口迁移又深深影响着民俗艺术南北交融熏染,汉江流域的汉调二黄和汉剧等吸收了细腻的长江文化,与粗犷的秦腔形成鲜明对比,徽派骑墙式民居风格有别于关中民居,而黄河沿岸是陕北道情与晋剧共同流行的区域。随着人们文化自信心的觉醒,依托航运文明,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已成为这些沿河地区脱贫的共识。近年,省厅考查黄河航运古迹规划沿黄公路建设,以及厅航运局建设汉江高等级航道,都昭示着航运将以文化形式复兴的未来之路。
    古老文明的逝去,更替的是现代文明的崛起。从航运的兴衰,可以发现文明的轨迹,我们将更加醒悟,交通这一有形设施将会产生影响深远的无形资产。我们今天所修的公路、所建设的航道,不仅成就着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也必将影响着子子孙孙所拥有的未来。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走向大国崛起之路越来越重视的路标。正如海洋文明曾经推动西方大国的崛起,中国的内河航运亦是东方古国文明的滥觞,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就明了我们将去向何处。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