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期 第10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黄河航运的变迁
新闻作者:文 / 李 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里,黄河航运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虽然李白这里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但那只是因为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这时的李白,由于心情抑郁,所以他笔下的黄河才会被描绘成“冰塞川”的场景。
    黄河航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以河、渭和鸿沟水系为主,形成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水运网络。至今最早关于黄河中游航运的记载是春秋时期发生于黄河小北干流段的“泛舟之役”,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大规模的水上运输。当时,遭遇饥荒的晋国向秦国“借粮”,秦国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那是怎样一幅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航运场景!
    “泛舟之役”,使古人充分认识了水上运输的优越性。由于水路运输成本低廉、装载量大、节省人力,所以在秦汉特别是隋唐以后,其重要性逐渐超过陆路,成为古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长途运输,几乎全靠水路。
    隋唐五代和两宋,黄河晋陕峡谷的水运也很发达,黄河漕运进入鼎盛时期,曾对内蒙古和中原、陕西和山西等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黄河晋陕峡谷最大的水运障碍是壶口瀑布,通过壶口瀑布的方法是“旱地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可能是水上运输通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从而使吉县东龙王迪成为该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之一,正常年景路经东龙王迪码头的船只达4000到5000只,在沿河形成南北纵穿的水路航行路线。
    到元、明、清三代,黄河济运和借黄行运为主要形式,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京、津,黄河漕运发展达到顶峰。那时,黄河航运可以说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形成一幅繁华热闹、船来舟往、人声鼎沸的繁荣局面。
    水上交通主要靠船,黄河航运也不例外。那时,一叶扁舟从轻风微拂的水面轻轻划过的图景,反映了古代航运的真实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船的技术和船的规模也不断进步,汉代的大船已具有装载五六百斛物品的能力,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规模已相当可观。不仅有使用桨橹的小船、利用风力的帆船,还有由车轮推动的车轮船。
    当时黄河流域的人们出行,均是雇船而行。那时船行的速度,慢的时候每天40里,最快的日子则达到200余里,一般都在70至100里之间。出行的费用,应该不算很贵,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廉价也是选择水路出行的一个原因。
    而到北宋以后,经黄河三门峡漕运的规模就比以前小多了,清乾隆以后黄河漕运逐渐终止。黄河三门峡漕运的变化与黄河含沙量密切相关,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水路难以通行。
    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再加上军阀混战,黄河航运趋于衰败。
    时光荏苒,如今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业的发展。航运在交通史上特别是大型运输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历史。但古老的黄河航运无疑在陕西乃至全国的航运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将铭刻在历史和时光的巨轮上,经久不衰。
           (作者供职于铜川市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