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张 静
图 / 吴 静
从安康到旬阳,再东下58公里,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蜀河镇便映入眼帘,古树倒悬,枝叶槎桠,云蒸霞蔚,屋宇重叠。这里是北进关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冲。
蜀河镇因河而名,因水而兴,汉江、蜀河、仙河在这里交汇,船运盛极一时,曾被誉为“小汉口”。
明清时期,湖广移民大量进入陕南,蜀河成为汉江水运与镇安、孝义(今柞水)、宁陕、长安、西安乃至关中陇上各地联系的枢纽。各地客商经此往来穿梭于荆襄秦陇之间,驼铃声声,马蹄阵阵,纤夫的号子送走了古镇的江风渔火,驮帮的吆喝迎来了古道的险峻和崎岖。盐帮、瓷器帮、布帛帮以及茶行、漆行、丝行、粮行等不少行商坐贾在此开店设铺,置办产业。山西的祁瑞兴、全益和、全盛兴,湖北的正大恒、端生复、项德寿、郑万盛、泰顺生,河南的周复兴、复兴恒,关中的恒玉公、恒玉老、兴成店、长太和、大和公,江西的廖福春,湖南的符炳林……一时间商贾云集,字号林立。
时至今日,蜀河镇居民的渊源和籍贯涵盖了士农工商、官宦僧侣、脚夫船工等各个阶层,几乎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人这里都有。
方圆不足五里的蜀河小镇,各种会馆和寺庙竟然有十处之多。黄州馆、武昌馆、江西馆、湖南馆、杨泗庙、清真寺、三义庙、老关庙、鲁班庙、火神庙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宫、殿、寺、宇风格各异,或高大华贵,或小巧玲珑,依山傍水,星罗棋布,点缀着蜀河的深街小巷。经过百年历史风雨侵蚀,华美建筑大多黯然失色,甚至消失了,而黄州馆、杨泗庙等建筑依然顽强地展示着昔日风采。
黄州会馆
黄州会馆虎居山梁,背山面水,从前至后,为台阶式上升。整个建筑翼角重叠,檐角飞翘,似重檐楼阁,既保留着中国传统宫殿的建筑格局,又富有南方砖木建筑风格。
黄州会馆是清乾嘉时期湖北黄州帮客民会馆,又称“帝主宫”,始建于乾隆中叶,由在蜀河从事商业贸易的黄州籍商号、帮会集资修建,经历了几代人百余年的努力。初创之时仅正殿三间,后于道光二十七年动工,历时二载修成拜殿,至同治十二年又“刻角丹楹”、“几费经营”、“罄数千金”而修成乐楼。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刊石的《修建蜀河口黄州会馆碑》,称黄州馆的经费源于“积公房之租税,抽合帮之盈余”。据碑文浩繁的落款记载,参与投资修建此馆的有湖北康家湾帝主宫、湖北老河口帝主宫、湖北老河口蜀河帮以及蜀河口黄帮二百多个字号和商户,可见当时商业之兴旺。
在这里,黄州人操乡音、叙乡情、演乡戏、食乡味、依乡俗、过乡节。集于会馆的同乡人大有如归乡梓之感,会馆几乎成了他们的乡井市里。
船帮会馆
建于蜀河镇西头崖畔上的杨泗庙―船帮会馆,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其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庙内供奉的杨泗,人们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又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再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不管哪种说法,民间特别是船民都把他作为行船的保护神加以膜拜。
在没有铁路、公路之前,交通运输主要靠汉江黄金水道上的船运。乾隆中叶以后,陕南汉江航运进入鼎盛时期,一直到民国初年。据当地老人讲,往返于蜀河的大小船只就有几百只,其中10万斤级的大船舶就有三四十艘,有时,停泊码头的船舶多了,把镇外的汉江和蜀河口都聚集得密密麻麻,上至金子沟,下到老关庙,船舶连成了一片水城。可谓百舸争流,十分壮观。最为著名的船是大摆江、大楸子船,吨位可达60余吨,小船系列的有老鸦船、小划子等。这些船只主要是为旅居蜀河的客商往来运送货物。
60吨大船需要船工15人左右,普通船需要船工5人左右。船工分太公(船长)、拦头(撑篙人)和水手(普通船工)。一般行下水船比较顺利,行上水船则十分艰险。若遇顺风,挂起船帆,靠风力行进,只需一人掌握帆的方向,其他船工可上船休息。无风时,船工们就要下船拉纤。若遇到大滩,往往要集中三、四艘船只的船工联合拉纤,人手不够的话,还得找当地群众添纤。拉纤的活路是艰苦的,船工肩扛纤绳,脚蹬顽石,喊起号子,弓身前行,非常辛苦悲壮。“船工子字歌”唱出船工的辛酸,“上水拉船像驴子,过沟爬岩像猴子,拉纤上滩像狗子,船到码头像公子,碰到官家是孙子。”
随着船运业的发展,行船队伍不断壮大,从事造船、修船、编纤、开船的船帮会员多达千余人,于是诞生了船帮。船帮是由船主们自发组建起来的民间协会组织,主要是协调船帮内外关系,处理船帮公共事务,维护船运秩序和船员利益。船帮不仅为蜀河的商贸流通作出了贡献,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汉水船帮文化。他们在辛苦的拉纤过程中创造了恢弘悲壮的汉江号子。他们自发组织集资修建的船帮会馆――杨泗庙,是船帮文化的结晶。
每逢节日庆典、重大集会,船帮都要在杨泗庙的戏楼上演出戏剧,其中有汉剧、二黄、豫剧、秦腔、地方小戏等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庙内所存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和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的保护船户利益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据记载当时根据船只吨位大小,每年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有一年一个船霸私自抬高管理费,引起船主们不满,上告县衙,洵阳知县孙潍签署文告:“近有不肖埠头,不照旧规,胆敢额外讹索,实属痛恨,除密切访查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船户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如有埠头写契不照旧规,额外勒索者,准该船户指名禀案,以凭究办。本县言出法随,决不宽贷。”此文告颁布后,张贴于蜀河口厘金局。蜀河船帮并镌刻成碑石奉立于本帮会馆杨泗庙,以作为本帮维护权益的依据。
可以说,没有汉江的黄金水道,就没有蜀河船帮;没有船帮的兴起和发展,就没有蜀河商贸的繁荣和昌盛,也没有后来的“八大号”、“四大帮”。
(作者供职于厅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