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期 第10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航运名人记
新闻作者:文 / 董邦耀
漕运能臣裴耀卿
    唐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在长安,而经济支柱却在江淮,故必须“常转漕东南之粟”,才能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不过,在唐玄宗以前,政府开支较小,“故漕事简”。玄宗时,朝廷用度日益浩繁,漕运任务随之增大,于是,设置专官主管漕运。
    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时,针对漕运存在问题和不合理现象,提出一个出色的漕运方案,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上奏唐玄宗。奏章中说明漕船北上航行之种种阻滞,这种走法只能是旷日时久,等待开航的时间太多,航行的时间太少。他建议,“……于河口置一仓,纳江东(江南地区)租米,便放船归。从河口即分入河洛,官自雇船载运。三门之东,置一仓。三门既水险,即于河岸开出山道,车运十数里。三门之西,又置一仓,每运至仓,即般下贮纳。”但是,这个极好的建议,竟未引起唐玄宗的重视,没有好好考虑研究就把它搁置起来。过了三年,到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当了京兆尹,成了京都最高的长官,正好遇到干旱,粮食运不进来,使长安的粮价猛涨。这位裴京官不免旧话重提,首先请求停止陆运,照他的办法来开展漕运。这时,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才认识到他的建议大有道理。为保证“节级转运”办法的贯彻实施,唐玄宗“拜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三年之间,漕运江淮、江南粮食700万石至长安,节省陆运佣钱30万缗,成绩显著。裴氏的这种漕运方法被称为“节级转运法”。江南至长安各段之间,漕船往来如梭,做到船尽其利,仓尽其用,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获得朝野一片赞扬声。从此以后有了一套切合实际的章法,使漕运走上了正轨。裴是唐代漕运承先启后、出类拔萃的人物。
 
出色完成军粮转运的杨三辰
    杨三辰,辽东恩贡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由浮山知县升任甘肃徽州(今徽县)知州。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政府命肃亲王豪格、平西王吴三桂等先后攻打陕南、四川。吴三桂所部驻守汉中、略阳,前锋到达四川广元、保宁(阆中),为使广元、保宁之师能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在陕西、甘肃等地购买粮食,利用嘉陵江水路运往四川。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刊本《徽县志》卷四记载,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杨三辰承担军粮转运任务,他亲历河干,浚治嘉陵江险阻,监督修船运粮,“奖勤儆惰,以董其役”,使嘉陵江上游的漕运大为便利。在其所著《江河纪略》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在徽州设置仓廒,贮藏从秦州等地运来的粮食以及考察嘉陵江航道的情况。
 
黄河轮船第一人张恢元
    张恢元,本名廷赞,陕西户县杜亭人。1882年生,清末秀才。北京大学毕业后,官费留学英国,攻读工业管理学。35岁学成归国,力主以实业振兴中国,繁荣乡梓,曾先后任陕西、河南、甘肃等省参议、建设厅总工程师。曾出任西安红十字会会长。1948年,因同乡于右任举荐,当了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上世纪50年代初,张恢元以宗教界人士身份,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协委员。
    张恢元归国后除创办汽车装配厂并出产过数辆汽车外,并在民国八九年间,建造出大、小客、货两用浅轮各1艘,行驶于黄河。此事在北京共和印刷局于民国10年(1921年)印刷的《筹办黄渭汉江浅轮说明书》及附录中有详尽的叙述。
    张恢元认为,“交通者,百政之枢纽,地方之血脉”。“环顾陕局,黄(河)渭(河)横亘于北,汉江贯注于南,天然交通之干线,出入必由之道”。但黄河未利用过行驶轮船。“今一旦以少数之主张,创未来之新局,非先行试航,略奏成效不可”。
    张恢元看到美国人在密西西比河、巴西人在亚马逊河、加拿大人在本国各大内河能够行驶浅轮,认为中国人当然可以在黄河办到。“水道有深浅之分,轮舟有大小之别,唯对症发药,因地制宜,天下无不可驶航之水道也”。
    民国8年(公元1919年)2月,张恢元赴上海采购浅轮零部件,并在武汉招工匠数名,齐集河南省汜水口,他绘图设计,经3个月努力,造成大、小客、货两用浅轮各1艘,其中大浅轮长14.7米,宽3.1米,前舱双层。同年8月中旬,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自制的轮船,在黄河巩县、汜水之间试航。沿途居民、观者如堵,不数日,风声远播大河上下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诸城市。10月,张恢元的两艘轮船,逆水而上,经三门峡安全进入陕西省境内,浅轮试航成功。
                            (作者供职于厅史志办)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