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期 第10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恍如隔世
新闻作者:文 / 洛克人
 
 
    船帮会馆,是船帮成员食宿、聚会、娱乐之地。由于它的建筑华丽,又被称之为“花庙”,或“花戏楼”,一个“花”字,囊括这种古建筑全部的风貌和艺术特色。安徽亳州(曹操故乡)著名的花戏楼被称之为南戏楼,陕西丹凤县城龙驹寨花戏楼被称为北戏楼,两坐戏楼南北辉映。
    丹凤的船帮会馆我去过几回,每每到此,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总想在会馆的树荫下放一张躺椅,品口茶,用老半导体收音机听一段小曲。
    丹凤船帮会馆北靠凤冠山,南依丹江,古称龙龟寨。又传说刘邦伐秦,其坐骑产自此寨,遂有“龙驹寨”之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龙驹寨即是由西北通往东南之交通要冲,也是军事要地,有“陕东南第二门户”之称。龙驹寨江岸是水陆换载的著名码头。从船上每件运货中抽取三枚铜钱,日积月累,于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建成现存的船帮会馆。
    船帮会馆前门为青砖六柱五楼牌坊式建筑,临丹江而建。丹江航道,自春秋战国始即为贡道,为建都长安之历代王朝主要补给线,百艇连樯,水走襄汉。入会馆大门,便是素有“兼具南秀北雄”之誉,建筑雄伟,造型奇巧的戏楼。戏楼高27米,宽27米,重檐翘角,巍峨壮观。楼上演戏,楼下可供上百人“安营下寨”。无论老天爷是晴是雨,船工们上岸后,身不着点雨,头不顶烈日,夏纳凉,冬取暖,乏者憩,闲者乐,兴致所至,各得其宜。
    船帮会馆之所以又被称为“花庙”,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建筑笼罩在千姿百态的画图之中,其中尤以镂刻透雕刀工细腻。前门的“八仙过海”、“丹凤朝阳”、《封神》人物、花卉图腾,无论是石刻、砖雕、彩塑、瓷镶,都形神真切,独具匠心。戏楼正面,更是木雕精品荟萃,两军鏖兵,水陆血战,刀光剑影逼人。大禹耕田,文王访贤,囊萤映雪,赤壁怀古……数十典故,数百人物,依形就势,布满梁栋、楣楹与檐板。尤其是“和声鸣盛”题额两边之八组浮雕人物组成一幅画联,迄今尚无能破译者,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谜。在诸多造型中,龙的形象最为耀眼,梁栋上、花脊上、飞檐上、峙墙上无不有龙。足见船工们对龙的情愫至深,信仰至诚。以千万块细瓷碎片镶嵌而成的群龙,在阳光下一个个粼光闪烁,异彩纷呈,似真非真,似动非动,或对空长吟,或呼风唤雨,或凌波欲飞,或布泽惠民,似将游人导入“龙宫”。戏楼正面顶端高悬“秦镜楼”牌匾。“秦镜”典出《西京杂记》:“秦始皇有方镜,照人灼见心胆”。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看戏为高台教化,“古事犹今事,戏情即世情”。以“秦镜”题楼名,旨在于愉悦之中,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抑恶扬善,修身养性。乐楼坐南向北,三面均可容纳观众,是舞台发展史上的第二代舞台,为今日“梨园”所罕见。
    再往会馆里走,在戏楼的正对面便是明王殿,彩绘木雕相映生辉。殿内曾塑有平水明王像,现已像毁殿空,但丞相陆秀夫身背文天祥所率客家军拥戴的南宋末代幼帝赵昌跳海,以身许国,后封明王的传说,至今脍炙人口。船帮会馆大门石联:“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即隐此典。横披“安澜普庆”,寄托着船工们对自己的保护神的信赖与希冀。
    船帮会馆,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丹凤县城西南隅的江岸上熠熠闪光,现在,会馆面前的丹江上已没有了古老的木船,徐霞客从这里南游的登舟处,也已浪推沙移。今日留下的是古老的建筑,以及人们对往日会馆那热闹场面的无限遐想。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