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夫的爱
说起船歌,我立即就会想起《纤夫的爱》,“你一步一叩首啊,泪水在我心里流”,道出了纤夫的辛苦。“只盼日头落西山头让你亲个够”,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爱情的权利,纤夫也不例外。这首歌再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梦想,不由自主引发听者的共鸣,而歌曲的源泉来自中国取之不尽的船工民歌宝库。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孕育的艺术形式,深刻揭示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理想。千百年来,黄河儿女和长江健儿风里来浪里去,用勤劳和汗水唱出了多少动人的歌曲,随大江东去,任惊涛拍岸,豪情不灭。苏轼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东入海。”江海奔腾,云帆千里,离不开水手和船工的奋斗,丰富的生活,浪涛的洗礼,妹妹的等待,催生出无数精彩的民歌。那悠扬的船歌和号子如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像中国的版图一样辽阔。
李白说:“巴水急如箭,巴船去欲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李白的《长干行》揭示水手的生活和无奈,是一首更加古老的《纤夫的爱》。“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哥哥和妹妹两小无猜,结为夫妻。“十六君远行,瞿塘滟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新婚不久,哥哥就开始了命中注定的水手生涯,整得妹妹独守空房,“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每个水手的故事都是一部血泪史,而每个妹妹的故事更叫人唏嘘感慨。《纤夫的爱》成功之处就在于让船工背后的女人浮出水面,阴阳相生,让千百年来古老的歌谣焕发生机,热情似火,柔情似水,朗朗上口。
黄河大合唱
船歌发展到抗战时代,焕发出新的能量,如黄河之水不可阻挡,这就是《黄河大合唱》,挺起民族的脊梁,激励中华民族向日寇发出怒吼,树立了中国人民巨人般的形象。“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边缘,凶悍的日军铁骑践踏着中华民族,比黄河之惊涛骇浪更加险恶,中国人民面临生死抉择。伟大的中国人民就像黄河上的船夫一样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不惧敌人的淫威,向日寇发出奔腾咆哮的怒吼。“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灵感来源于黄河船夫经年累月发出的沉重呼号,那荡气回肠的船夫号子,与日月同光,共天地长久。《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随即传遍全国,经久不衰,享誉世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斗牺牲,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都是黄河儿女,心中有首振奋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原生态黄河船夫曲
《黄河大合唱》是专业艺术家谱写,而陕北有一首原生态的《黄河船夫曲》,由真正的船工谱写,更加涤荡人心。“你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这首歌写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李思命,佳县人,出生在黄河畔上,全家几代人都是黄河船工,来往于包头至禹门口的航线上,对大河上下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在粗犷船工号子声里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创作了这首流传甚广的《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扮演老艄公的角色,他那高亢的嗓音,既是对黄河的深情咏叹,更是船工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父老乡亲的强烈共鸣。
1942年,延安鲁艺学院组织学生在佳县黄河边上收集民歌,《黄河船夫曲》被整理发表在《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上。1952年,文化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陕北民歌,曾到荷叶坪村采访了李思命,并将《黄河船夫曲》编入《陕北民歌选》,对这首民歌的曲调、旋律及水船舞蹈形式作了详细介绍,赞扬了李思命这位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老船公和民歌手。
这首歌气势恢弘,意境无边,反复使用九十九这个数字,极言九曲黄河之壮阔,极言黄河船工之豪迈,极言中华人文地理之浩瀚。开篇“天下黄河”赞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抒发了民族自豪感,浑然天成,堪称绝唱,可媲美太白诗之豪放。
黄河两岸度春秋,滚滚长江东逝水,咸阳古渡几千年,一江天汉英雄泪。江河无尽,舳舻千里,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有多少动听的歌谣从水上来,在风中飘。 (作者供职于省高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