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地区有这样一条河,它发端于定边县东南的长春粱东麓,流经靖边、横山、米脂、绥德,沿途接纳纳林河、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等支流,最后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几乎润泽了榆林地区四分之三的土地,而这些地区的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资源,更是带动了榆林经济的腾飞。它就是被榆林人称为“母亲河”的无定河。
近日,和家人一起去了趟横山县波罗镇,得以近距离领略无定河的风姿。从包茂高速西左界收费站下高速,向右行驶大约30分钟的路程,无定河就映入眼帘。它已经没有了昔日汹涌澎湃的气势,宽宽的河床,只窄窄的一带水流,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风中夹杂的青草味和泥腥味扑面而来,让身心顿时感觉舒爽,堤坝上的杨树、柳树,远远望去像一排排整齐的列兵,欢迎着路过的行人和车辆,也守护着这方水土。柳絮随风舞蹈,调皮得窜入车窗,拂过脸庞,轻轻地,柔柔地。沿着204省道一直向东行驶,无定河两岸滩地上已基本见不到稻田了,取而代之的是荒草、玉米、经济树种臭柏等,只间或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在稻田里耕田,倒是可以看到些许黄牛、羊只在食草,不停地甩着尾巴,悠然自得地融在无定河的美景之中。
不觉已经到了波罗镇新城,镇子上一派欣欣向荣,繁忙的景象。位于镇子右上方的波罗古堡正傲视塞北,向人们展示着它沧桑而辉煌的历史。波罗古城堡最早只是起军事防御作用的小营寨,是明代为榆林长城沿线设防的36营堡之一,后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两百年前,城内人口逾万,出现了许多富户,被冠以“小扬州”的美称。波罗新城,成为是商客往来贸易、周边村庄村民赶集、购物的地方,然而在波罗大桥修建之前,镇上的居民被无定河分隔两岸,所以船运就在这里发展起来。
以前,无定河岸边有樊河、杨沙畔等几个渡口,码头设在杨沙畔渡口,这里的水位相对较深,据住在杨沙畔村杨胜清老人讲,因无定河含沙量大,河床经常改道的缘故,这里的船运每年只能在春季、深秋(河水结冰之前)大概四个月的时间里进行,河水攒在一起,流向固定,水位较深,比较适合船只行驶,人们也不得不选择渡船。船身长约10米,宽约3米,船身分为3个舱,并用帆布搭拱形帐篷以遮风挡雨,一次大概能载10余人,船票是每人2角、牲口3角,到达对岸大概10分钟左右。船夫一般为三四十岁、身体强壮的男子,风吹日晒下,皮肤黝黑,他们用厚实的臂膀,用力地划着船桨,日复一日地将人们拉到无定河的两岸。合作社时他们也可以因此多挣几个公分,合作社之后有些人就把做船夫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赚钱谋生。对我们现在来说船票两三角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为了省钱,人们在这几个月里基本不会过河,除非遇到镇政府开会、两岸结亲、探亲访友、赶集、过年采购年货等情况才会选择坐船。有人也许会问,那他们冬天不运煤吗?原来这里的人们一般在夏天用驴拉车趟水过河攒冬天的煤,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攒春天的煤。而由于夏天经常发洪水,河水湍急,河床方向不定,船只无法行驶,人们只能趟水过河,遇不能趟水过河的妇女和老人,会有专人负责背人,而这些背人的人,大多是一些不愿意劳作,靠背人赚点烟火钱的男子。冬季冬季河水结冰,人们便踩着冰层过河。因此,船运在这里又不是很发达。
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波罗镇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波罗大桥,当地村民纷纷充当义务工人,积极参与修建,男人们搬石打石,女人们做饭送饭,无定河两岸的村庄纷纷送来羊只、粮食作为赞助,一派热火朝天、团结一致、打造幸福之桥的场景。经过几年的修建,一座长约30米,宽约7米的波罗大桥终于在1978年春天建成了,人们锣鼓喧天,扭着陕北大秧歌,来庆祝这重要的时刻,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用淌水、坐船过河了,意味他们的农作物也可以拿到对岸去买卖了,意味着他们的日子也将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波罗大桥的建成,使船失去了它在这里作为交通工具存在的意义。然而通桥后,两岸人民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了,煤矿、天然气等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外运输,榆横工业园区的建立,使得波罗镇及周边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无定河畔的人们已经基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却也永远不会忘记无定河给予他们的恩惠,他们正退耕还林,着力打造“临广泽而带清流”的美景。
(作者系靖边西收费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