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8期 第143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12-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让我高兴的几件事
新闻作者:文 / 图 董邦耀


    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过得太快,2015年又飞快地过去了,但仍然给我留下难以忘怀地几件高兴事。
愉快退休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这个兵,不满16岁就跟铁道兵一起修建三线战备路――襄渝铁路,进过“三线”飞机工厂,干过公路运输和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当过秘书、宣传科长、办公室主任,作过杂志主编、工会主席,如今在省厅史志办主任最后一个岗位上,将《陕西省志・公路志》送进了印刷厂,至此,已经工作了45个年头,按自然规律,自然就“流”向了退休行列,却没有别人说的“失落感”,只有轻松愉快。一个人,对你应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在你回首往事时没有丝毫遗憾,这是在退休前;对你喜欢做的事情,一定要抓紧时间,莫把自己看得太重,你再能,单位离开谁都行,可能别人比你干得会更好,永远保持布衣心态,一切看淡、放下,自然而然,恬淡生活,岂能不乐。
重返故里
    一个关中地下党的交通员,后来在西乡县邮电局当局长,娶了个西乡女子,这就是我爸妈。我出生在西乡县城小东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那个小院子,有外爷的吆喝、外婆的笑脸和舅舅们的嬉笑,那里有樱桃、松花蛋、牛肉干,还有火盆、烤笼、大院坝……几十年了,我依然怀恋它们的滋味和温暖。仲春时节,我回到魂牵梦绕的老院子,热米皮、菜豆腐、泡巴馍……还都是儿时的老味道。只是外爷、外婆已至福乐极地,生死相隔……舅舅们也多在外地居住,只是小东街要旧城改造了。院子的老太太不无伤感地说,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些老房子了……我便让表弟给我和老伴,还有刚放学的小房主,在老院子留下了永远的纪念。这是此行最为高兴的事了。               
再走襄渝线
    旬阳蜀河,是我的人生第一驿站。那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梦,我的苦乐我的汗……那时,不满16岁的我作为学兵,来到三线襄渝铁路建设工地,在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15连。学兵,集中了兵的艰辛,却没有兵的荣耀;吃不饱肚子,却干着超强度的苦活,但个个舍得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在共和国的铁路建设史和青运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笔。作家陈忠实说:“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中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桩建设业绩。襄渝铁路横亘于秦岭巴山汉水之间,几十年来,一列列火车日夜不息呼啸着穿梭往来,就如同一幅挥洒于三秦大地的壮美画卷。再走襄渝线,看着火车从留下自己汗水的铁路上飞驰而过,仿佛又回到了往日那火红的青春岁月,给人注入新的力量。
又回老厂
    那年修完三线襄渝铁路,我又进了三线航空工厂。当年困苦时期的大三线,是大项目,大工程,大手笔,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之伟大、人民之伟大。更令我大开眼界,大见世面,也给了我大格局、大胸怀,大志气的人生宗旨。在航空工厂这个神秘的环境里,我学会了公差配合、机械制图、金属材……养成了严谨、仔佃、认真、耐心的习惯,比如,用锡纸加工的零件,还要看周边有没有毛刺,对于小如手表指针的零件,允许它的误差只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二……1976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参加了当时新型飞机的首飞式,当时,奖金制度还没推广,那次从厂长到职工,我们每人拿了60元奖金,这让大伙喜出望外……这次回老厂,我的师傅好多都七、八十岁了,他们的子孙们大都在老厂工作,我很高兴与三代三线人相聚,也为他们三代人报效祖国航空事业的精神,肃然起敬。      
女儿成家
    女儿当年报考北京交大,说她可以在北京看奥运。我和老伴一直是开明的家长,向来尊重她的意志和想法,从没为难过她。从大学毕业是否留校做辅导员,上不上保送研究生,也都是听她的意见,包括跳槽到外企,我俩都由她自己定。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在她的个人问题上,和女儿发生了分歧,我们觉得她一人在外,成个家可相互照应,催她,她说忙,没时间。再催,女儿说现在没感觉,继续催,她又说不想和没感觉的人在一起。终于,打电话给我们介绍了小伙子的情况,我们又不了解,还不是听她的,尊重她的意见,同意。很快,双方家长在北京见面定了婚事,之后,在小伙的老家――长春,办了婚事,今年国庆借着长假,小两口回西安办了婚礼答谢宴,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他们幸福,我们更快乐。

    时值隆冬,2016年如约而至。回首过往,豪情满怀,面对未来,希望静好。祝愿我的2016年依然多彩多姿。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