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版
下一版 >
秦岭之南,夕照下的关城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秦岭,一道天然军事屏障。长安北依渭河,南屏秦岭,东西延绵着八百里秦川沃野,军事上有天堑护卫,经济上风调雨顺,政治上长治久安,历来为帝都福地。然而,天下局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上数次出现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如南北朝的对立,宋与辽金元的对立。彪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动辄南侵汉地,几度打过长安,翻越秦岭,对峙于长江两岸。秦岭东南一线,虽山重水复,行军困难,仍是激战争夺的咽喉之地,蓝关、牧护关、武关、竹林关、漫川关、上津关……关关相望,城城设防,坚守着汉地最后的尊严。雄关漫道,而今又为福银高速利用。沿福银线翻越秦岭,驱车东南,一路都是栈道关城的故事。战时的严阵以待、和平年代的商贾繁荣,共同描绘着这条古老通道的历史画卷。
关城相望的悠悠岁月
韩愈被贬潮州,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让蓝关出了名。蓝关,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关隘,更意味着人们对大秦岭难以穿越的千古愁怅。然而,历史上的蓝关到底在哪里,一直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蓝田县蓝桥镇,即唐时的蓝桥驿,那里有“尾生抱柱”的爱情传说。1958年开山修路时,改造秦岭蓝关古道,在蓝桥镇蓝桥河村一处险要的山坡上,蓝关石门被炸毁,石柱滚落蓝河。2004年,村民在河床发现两块蓝关石柱,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石门刻有“蓝田关”三字。蓝关之下是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如遇大雪封山,不仅是韩愈的坐骑不肯通过,就是汽车想过这蓝关也是艰难无比,冬雪天气翻越秦岭的艰辛仍然留在老辈人的记忆之中。
牧护关,古称i关、蓝关,如今则更具现代意义。这座关城位于秦岭之巅的黑龙口,是商洛西大门,商洛人民热爱的黑龙口豆腐干来自这雄伟的山巅。由于福银高速和蓝小路的开通,曾经作为老312国道(现为101省道)集散驿站的黑龙口,从繁华到沉寂只是一瞬间。如今穿行新312国道蓝小路,进入商洛第一站就是“牧护关”,在秦岭村附近,犹有文公祠、湘子洞、张千李万墓等历史遗迹。当年,大雪封山,韩愈与在附近湘子沟、湘子洞修行的侄孙八仙之韩湘子相逢,发出“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一叹。现在,这里已开辟了“牧护关避暑度假景区”,周边建成森林公园,还有商州历史民俗博物馆、秦巴山区生态博物馆,以及数不清的农家乐,服务于避暑文化之旅。
商洛丹凤县武关河北岸矗立着武关,它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为“秦之四塞”。武关早在春秋建置,因其北依少习山,曾用名“少习关”。关城建在武关河峡谷间一处高地,城墙为粘土夯筑,武关河环抱东、西、南三面,北面依仗着高崖,在冷兵器时代,的确可称天堑。以前西门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是“古少习关”四字。前几年,我去看武关的时候,城门、城墙已遭毁坏,只见一段残缺的夯土墙,高高地矗立在武关河边。不远处的四方岭,还有传说中的“秦楚分界墙”。古时武关连接着商於古道、武关道、商山路,是陕西东南交通要道,如今这些古老通道仍为沪陕高速所利用。
今昔漫川关
漫川关自古为秦楚咽喉,山阳第一水旱码头。为什么是水旱码头呢?旧时漫川关有两条街巷,一条沿着金钱河,接纳自汉江一线行船上来的南方船帮客商,像汉江流域其它因码头而兴的城镇一样,都有一条河街方便船上交易,可惜漫川这条河街已被洪水冲毁;另一条街在镇政府这边,也是条明清古街,接纳来自北方的骡帮商贾。南船北马,南北交融的场景在漫川关长期存在着,并深深影响着民俗文化与建筑风格。做为一处交通枢纽和军事关隘,漫川关占尽地利,陕鄂之界,朝秦暮楚,四面环山却仍坐拥河网之利,太平山、陨岭、猛虎山、天竺山自东南西北而环抱,金钱河、靳家河、纸房河、万福河四条河流交汇于此,南下流入郧西上津镇。从一张描绘明代中早期漫川关的地图来看,城墙依水沿山蜿蜒而行,曾是一座真正的雄关。明代漫川关由荆襄流民所填,清中期又大规模涌入江淮灾民,并开拓了金钱河水运,水旱码头空前繁荣,小小两条街汇集着三百余家字号商铺,流通着陕、鄂、湘、豫、川各省商贸。直到民国23年,陇海铁路通到西安,商贸改道,漫川关渐衰。
如今,保存较完好的是镇中心区的旱码头,北会馆、骡邦会馆、武昌会馆、双戏楼环绕于中心广场。双戏楼一个展现着南方的精细,另一个则是北方的粗犷,它的旁边据说曾有一座更大的戏楼,可以出演人物众多的大戏,最受群众欢迎,可惜在八十年代被有关部门拆了,将老木头开成板子做了办公桌椅,上年纪的群众至今对此事耿耿于怀。当一街两巷的老屋被拆得差不多的时候,忽然就叫停了,政府开始出面保护民居古建搞旅游业,不准乱建新居,并拨款维修老屋。我去过三回漫川关,次次都是大修大建的面貌。这回我去漫川关,赶上了一次全镇规模的大兴土木,沿街老屋全搭着架子管,风风火火迎接今年的黄金周。先期完工的武昌馆、骡邦会馆、北会馆已焕然一新开放参观,再没有我当年所见的残墙蓬蒿,上了新漆的门板和金字闪烁的牌匾拉开了我与漫川的距离,瞬间变成一个游客而不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行者,这多少让我有点尴尬,匆忙在地图上寻找那些依然蒙尘的过往。当你的手第一次抚去历史的灰尘,藏在岁月深处的字迹神秘显露,那一种发现与探索的激动无以言表。
前店子村“千佛洞”就是这样的地方。福银高速漫川关出口向北数百米便是前店子村,一位叫朱仁刚的老者打开“千佛洞”的门锁,刻有瑞兽的唐代藻井与满壁端坐的无头佛像,密集地讲述古老的信仰。老人说当年这洞窟是一斗弃渣换一斗麻钱,开凿得非常昂贵。春秋时漫川一带被称为“蛮子国”,为曼国遗民,是苗族先民的后裔,东汉时融入汉族。老人讲了杨八姐大战当地蛮王的传说,蛮王看上了前店子村山头上“万人寨”驻兵的杨八姐,一个要娶一个要逃,展开一场有趣的人妖大战,一路留下漫川关、绞肠关、六郎关几个地名。杨家将不仅在陕北神木驻守边防,此地也留有军事踪迹,真可谓转战南北,鞠躬尽瘁。
回顾这些小镇的兴衰,都与交通的变迁有着莫大的关系。今天,修路的人,也正塑造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