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版
< 上一版
最后的书简
----------读《谷林书简》有感
新闻作者:■ 杨军平

20几年前在咸阳上中专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信。“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记得那个时候和两个同学通信最为频繁,一个在革命圣地延安上大学,一个在西安航空技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上学。两年间和这两个同学共通信一百余封,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问候,但句句是心意,行行是思绪,信发出后,萦绕在心间的,就是等候回信的期盼,读回信时的快意别人无法体会。“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那时候,快乐就是那么简单。后来我毕业分配到西安工作,信越写越少了,更为遗憾的是几经搬家,那些弥足珍贵的信件不知散落何处?那段有信的日子承载了我美好的记忆,永远挥之不去。
信息时代,网络日益发达,有谁还会用笔写信?黑色的墨水,满满的情愫,信笺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情谊可与谁寄?“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无处问。”鱼雁传书只能成为一种怀念。幸而还有《谷林书简》的陪伴。《谷林书简》是文化老人谷林先生去世后董宁文先生征集的老人与二十七位文友的信件近三百通,盖是对老人的一种特别的纪念。这本书简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仍不忍释手。
从书中初识谷林先生,是有机缘读到陈原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谷林的文章,说谷林是个书迷,书迷者,仿佛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受难的天下第一号傻瓜。陈原先生是商务图书出版社的总编辑,著述等身,言行谨慎。能担此评价之人定是高人,通过检索,果然不凡。谷林先生最高学历中专,38年财会生涯,一生都在读书,到了老年,才开始写作,晚年以文名世。著作不多,但都洛阳纸贵,一书难求。1988年出版了《情趣知识 襟怀》,1995年出版了《书边杂写》,2005年出版了《淡墨痕》《书简三叠》。其中《淡墨痕》的签名版在2009年孔夫子网上书店已经卖到3000元。万般无奈之下,剑走偏锋,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经由办公室小白装帧,现仍保存完好。这也是我的读书生涯中唯一一次从网上“窃书”,以先生之雅量,定会宽恕我的行为。
《谷林书简》让我仿佛看到一位大隐于燕市的长者与后学晚辈在谈学论艺,先生的旧学功底和文字功夫着实让我叹服。读这样精美的尺牍,是需要花费些时日的,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谷林先生有过十三年的文献整理工作经历,曾言:文献工作把我的生活打成一片,上班是“尚友古人”,下班依旧枕畔灯侧,无非接待古旧,胸怀常有一种优裕宽和情味。他的书简好似老僧说禅,绝非一般庙堂文章可以比拟,需要细细揣摩,清远淡言颇有魏晋风度。
谷林先生真是个读书种子,寡欲无求,读书是其一生的乐趣。在写给扬之水的信中谈及到读书,说读书未必有成,因之未必有用,但我总认为这是人间最好的东西,值得用最热切的感情去爱。在给止庵的信件中自谦到:我不娴文事,以前是打算盘的,但为小报写些小方块,稍有不同,感觉上类同拉家常、“如面谈”,比较轻松……这些文字皆不足观。书简末尾的祝颂词语之美之丰让只会使用“此致敬礼”的我汗颜不止。寄稿,他用“稍尽绵薄,以表葵向”。回信迟了,他用“懒散益盛,稽答至今”。客气,他用“率尔奉复,未尽寸衷”、“聊表微忱,以解长想”。信末,他用“伏惟心照,顺候起居”、“临纸驰系,不尽所怀”、“不及缕答,即颂暑祺”。尽管老先生谦抑至极,说自己是“思迟手钝、略事笔墨”,是“画蛇涂鸦,蜗过蚓行”,但其书简之精妙,文字功底之老道,当世还有几人可出其右?
相见亦无事,不来长相思。信,恐还有人会写下去,但像谷林先生这样的写信者怕也终成《广陵散》,不复再有了。适逢酷夏,读“清风淡日,白粥微盐”这样的信札,犹如在单位后花园观荷,苏轼笔下描述的“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之情形与先生之高洁竟如此吻合。满塘的清韵与芬芳,加之《谷林书简》,足以清热解暑。 (作者系渭玉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