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期 第150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09-02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丰厚陕北人
新闻作者:○ 张 坚


在陕北这块广袤而深厚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世世代代陕北人。陕北人在人们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想法,但有一些性格则是共同的,那就是陕北人豪爽正直、淳朴憨厚、热情好客、勤劳善良、包容宽厚。深厚的黄土除了滋生万物,还承载着这份厚重。支离破碎的丘陵沟壑造成交通的落后,落后的交通便是闭塞的直接原因。北部沙漠横亘,南部沟壑纵横,西北风的扫荡除了推进沙漠南下,还吹粗了陕北人的喉咙,吹阔了陕北人的鼻孔,陕北人厚重的鼻音正是西北风的杰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人正是顺天应地而生,而成长,而繁衍生息。
说陕北就离不开要提陕北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在这块土地上都有深深的烙印。
这块土地所承载历史远比以往所想象的要深厚的多。就像这黄土地,很少有人知道她究竟有多深厚,陕北人经常说:“土神爷的家当,厚沉着了。”陕北的历史犹如土神爷的家当,厚沉着了。人文始祖黄帝的墓葬在陕北,石峁遗址的发掘,把一座繁华于4000年前的都城呈现世人面前,这块土地就越发厚重了。你说她落后?她在四千年前就繁华绝代,无法想象究竟繁华到什么程度,也难以考量古城里究竟容纳多少人口,仅凭其占地面积和功能,足以看出其应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谁也说不清这块土地承载了多少血雨腥风,谁也难以厘清这块土地上演绎过多少爱恨情仇,只有丰厚的陕北文化中积淀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敢苟同陕北闭塞的说法,秦直道遗址记录着曾经的繁华。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纵贯于陕北高原,穿梭在丘陵沟壑与沙漠之中,陕北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秦直道绝不仅仅是军事专用通道,它对陕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定有独特的推动作用。
万里长城横贯陕北,虽已破败,却依然有烽火台和断壁残垣屹立于高原,昭示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长城南侧三十六堡中近乎一致的庙宇,至今彰显着人们对和平的祈愿。
陕北人对宗教的追随是刻骨铭心的。人们对神佑寄予希冀,对未来祈求幸福。几乎村村都有庙宇,一些人口聚居区,庙群集聚,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火丰旺。最常见的当数龙王庙,这块贫瘠而深厚的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陕北人,生生不息。但陕北远离海洋,雨水奇缺,河水稀缺,山峦叠嶂,靠天吃饭的境况很难改变。降雨是实现丰收的关键。因此,陕北人到处敬龙王,祈求天降甘霖,五谷丰登。其实,不管敬什么神,陕北农民衡量神灵是否灵验,往往就是看它能不能请到雨来。降雨,是陕北人赋予神灵最关键的职责!“戏到雨到”是陕北人评价神灵灵验与否的口头禅。陕北宗教仪式颇有讲究,祈雨求丰收的,包锁孩儿的,求药治病的,化解厄运的,祈求考学升官发财的,寻找失物的,祈求生儿育女家添人丁的,选择阴阳宅地的……每一种活动都有相应的仪式,形成系统的宗教文化。
陕北民俗文化十分丰富,每个月都有节日,多以祈愿安康和丰收为主题。每个节日都有相应饭食为主题,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比如四月八吃豆腐,陕北有四月八冻死黑豆节的说法,这个节日吃豆腐,自然是祈愿刚露地面的黑豆苗,安全越过晚霜,茁壮成长的味道,希望获得丰收;还比如立秋节要吃秋豆饭,就是将秋天收获的各种豆类煮在一起,希望秋天获得丰收。凡此种种,各个节日都有讲究。至于说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事宜,更是各有一套完整而颇有讲究的风俗,祈求安康幸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中不可忽略的内容。大致以县为界,各有不同,即便县内,往往差别也很明显。特别是佳县、清涧、吴堡、子洲、府谷等地,语言差别十分明显。有研究者认为,陕北方言所用词语及语调,其实既有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有古语,还有南方以及江淮方言特色。这表明,陕北人其实来自五湖四海。一种语言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期完成,一种新的语言要在一个地方沿袭下来,绝不可能由少数人就可以做到。形成方言丰富多彩,语言差别十分明显的状况,应该是大规模人口迁徙聚居所致。而这种语言在保持原有特征的同时,必然要受当地母语的同化。在保留与同化的纠结中形成独有语言。从方言的多样化看,陕北的历史不应该是封闭的,而是各地语言文化融会的地方。能把语言流传下来,一定会融入别处的生活、生产文化。陕北人说“要知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其实,如此历史悠久的陕北,怎可能都来自明初移民的大槐树呢?
陕北人说话嗓门大,唱歌的嗓门更大。陕北民歌正是丰厚黄土地上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陕北人大嗓门表达的独特方式。陕北民歌由西北风吹大略带沙哑的嗓门唱出来,有一种特有的厚重感,沧桑感。越是对陕北文化理解的透彻,越是对陕北风土人情熟悉的人,唱出来才越有味。陕北民歌需要高嗓门唱,但不是要最高音,而是在歌声中融入对西北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陕北人说自己是“拦羊嗓子回牛声”,你要是躺在山坳里,静静地感受传来的放羊人的歌声和耕耘者的回牛声,你就会真正体味到陕北民歌的厚重。
文化在陕北人的心里,就是识文断字,显然是一个及其狭义的认识。其实,陕北人的文化是嵌入骨子里的,除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外,陕北文化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陕北民歌了。陕北民歌种类之多,语言之精炼,修辞之娴熟,内容之丰富,表达之贴切,是一般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陕北信天游的那种豪放自由细腻,真正代表着陕北人的性格。还有哪种语言能比“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来更贴切表达炽热的真爱?陕北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追求自由、浪漫、热情、诚信,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是陕北民歌的特色。陕北说书是陕北文化的又一种表达方式,陕北人称说书的为“书匠”,说书人显然就是一种职业。他们以生动诙谐押韵的语言,通过一些典故、笑话和故事来传播文化,是陕北男女老少都喜欢接受的文化方式,以书教人,是陕北说书的终极目标。当然,陕北文化在发展中,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如柳青、路遥等享誉九州的文学家,有歌声飞扬四海的王二妮、王向荣等歌手。他们站到了陕北文化相应时期的巅峰,确是陕北历史人文积淀,众多陕北文化人中的代表。陕北秧歌是陕北群众文化又一种典型代表。过去,每到春节前后,村村都组建秧歌队,大年初一到庙上表演,初二至二十三到每家每户院子里拜年,陕北人叫“排门子”。所到之处,鞭炮雷鸣,锣鼓喧天,彩绸飞舞,花伞涌动,歌声飞扬,舞步轻盈。院主人摆出烧酒香烟,逐人敬献。正月的那个热闹啊,着实令人难以忘怀,陕北人叫“实在红火了”!这些年,很多农村人都进城了,农村的秧歌少了,但城里的秧歌打破了节日界限,只要有空闲地就有秧歌表演。说不清有多少人在天天“红火”着。陕北文化,来自何方,起源何时,至今没有看到相关研究成果,我相信难以得到确切答案,因为陕北“受苦人”也许不识字,但都有文化!陕北文化不是某个人夜坐明灯写出来的,也不是花前月下浪漫出来的,而是在悠久的历史和各种文化交汇碰撞后,由 “受苦人”用汗水在抵御西北风中磨练和总结出来的。
黄土地炼就了陕北人的坚韧性格。陕北人不喜欢张扬,不喜欢高调,陕北人喜欢踏踏实实生活,实实在在为人,敦厚诚实本分是陕北人的做人基石。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陕北少有平静,而多战乱纷扰,陕北人就是在生死抗争中和与自然搏斗追求自由幸福中历练出人生态度。每一次历史变革少不得陕北人参与。多少陕北儿女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发展树立了可歌可泣的丰碑。杨家将保家卫国,韩世忠抗金救国,李自成揭竿而起……近代以来,更是英雄辈出,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
陕北文化就是在久经战乱和变革中磨练、交融、积累、总结、提炼后形成的,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陕北人的性格。陕北人所具备的质朴豪爽、勤劳善良、宽容热情、憨厚忠实和崇尚自由的丰厚品质,恰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是任何时代都需要弘扬和追求的人格品质,怎么能说是落后呢?
陕北人也许会有些贫穷,但不会向困难低头;陕北人也许会识字不多,但举手投足都渗透着陕北文化;陕北人也许土里土气,但骨子里有一股坚韧不拔的锐气!丰厚的陕北黄土地,孕育了丰厚的陕北文化,养育了丰厚的陕北人。
 (作者系榆阳运管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