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期 第151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09-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你认识达芬奇吗?
新闻作者:文 / 洛 克


达芬奇,你以为你知道他,但是你不过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又或者,你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西洋书读多了,你会知道大家都管他叫莱昂纳多(Leonardo),就像这本书一样。
你以为自己知道他,只是因为小学的教科书。他熠熠生辉的形象变成了教科书上黑白的插画。我们知道他是个有名的画家。无论你是从他画蒙娜丽莎知道的,还是从他画蛋知道的,又或者从几只武功高强的乌龟身上知道的,并没什么分别。
对达芬奇感兴趣的人或许是从一本有关他的密码书开始的,即便达芬奇的伟大源自一本畅销书的激发是一件颇令人惆怅的迨隆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超级巨人,放到现代,他是一个横跨文科、理科、工科的超级天才。我们都知道他画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了画出最漂亮的人体,为了寻找人与动物的不同而解剖了不下十具尸体,在慢慢长夜中将尸体肢解、剥皮,他的活儿已经精细到“把覆盖在这些血管表面哪怕最细碎的肉屑也剔除干净”。他连难产而死的母亲都不放过,画下颅骨、肌肉、筋腱、血管、骨架、内脏器官、子宫里蜷缩的胎儿,只是为了获取最真实、全面的知识。
他设计飞行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设计建筑和园林景观这并不奇特,文艺复兴的巨匠们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但他也设计各种加农炮、迫击炮、带盔甲的战车、巨型石弩等战争用具。他只是单纯喜欢用图像建构想象事物的那种感觉,各种工程图纸就像他笔下的人物画一样,不过那些并不会微笑,而是冷冰冰的,随时可以吞噬人类的性命。
当然了,他的笔记里出现的最多的还是关于绘画的内容,他将眼睛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山水、花鸟都记录在笔记之中,他分析着透视法和光影,记录下一条又一条最细致的经验。他会告诉你人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成人比例又与儿童比例不同;他会告诉你球状光源射向一个球状体时,投影的复杂分区;即便讲解透视法,他也绝不只是告诉你它的三个分支,他还会告诉你,视点推移过程,透视法需要注意的细节。他会写下:“清晨的雾霭,上层比下层更浓密”,他也会写下“地平线不是接近于蓝色,而是呈现烟雾和尘埃的颜色。”
他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画论所谓“师法自然”的典型了吧?而这种观点也被记录在他的笔记之中:“古罗马以后,画家们一味彼此模仿,以至于他们的艺术内涵逐渐凋落,一位画家若把他们的作品奉为标准,就只能创作出流俗的作品。但是,如果愿意向自然学习,就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
《达芬奇笔记》让我看到他是如何执着于细节,我们从事写作的人,如果不能去深挖现实中的细节,去追索光和影的纠缠,不能去一遍又一遍地“解剖尸体”,真的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到这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一个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史学者会更执着于达芬奇或普桑而不是克莱。很简单,如果我们把一个作品拆分,构思、光线、素描、色彩、笔触、布局等等都是我们所追寻的基石,有了这些我们才看到丝绸的光滑与毛皮的柔嫩,我们才能欣赏葡萄的光泽与烛火的昏沉。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细节”,细节中常常住着魔鬼不是么?细节对于莱昂纳多而言几乎决定了艺术本身:“虽然天性激发你追求这门艺术,但你若想扎实掌握物体形态的知识,就必须从细节入手,第一步在思维和实践中打牢基础,之后才能迈出第二步。不然你只会虚掷光阴,或者大大拖延学习时间。”
可是,这一切已经被艺术史封存并束之高阁,如今的我们需要玄虚的东西。
或者说,当代的艺术家们眼中只有那些玄虚的、政治的内容,我们不需要像莱昂纳多那样去孜孜以求逼真的细节了,反正他已经记录下他的所有经验,若要创作一幅那样的具象画,我们只要模仿就好,但单纯的模仿将永远无法超越他。所以,我们的时代是观念艺术的时代,是极简主义的时代。
每到此时,我总是会想起莱昂纳多如果是永存的生命,会对罗森伯格或达米安・赫斯特报以怎样嘲讽的微笑呢?就算是毕加索,我们都知道他能画出中规中矩的具象艺术,但莱昂纳多同样也会对之报以神秘莫测的微笑吧?原因是,毕加索自己已经不能制作铜版画,而需要绝顶的工匠来帮他,莱昂纳多是不需要的,他在笔记中详细地记录下了他制作金属雕塑所需要的成份比例,他会使用熔炉来铸件,也会打磨铜器。
但是,莱昂纳多不会谈玄么?未必,他对于画理的追寻似乎早已经进入了哲学的殿堂,超乎技,近乎艺:“黑暗的本质是阴影,发光体的本质是光明。一个隐藏物体,一个显露物体。它们始终与各种物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是,阴影是比光明更强大的媒介,因为它能够阻碍并且完全剥夺物体的光明,而光明却不能彻底驱散不透明物体的阴影。”难道,不能把这一段碎片毫无违和感地塞入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么?
莱昂纳多,就像一个知识的黑洞一般,所有出现在他生命中的知识都必然被他吸收进去,在这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畏惧的存在。当我读到“阻碍我的不是贪欲或怠惰,而是生命有限”的时候,我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已经了然于心,这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理解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难道不是么?
关于那些历史上的巨人,钱先生不是已经一语道破了么?“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你认识达芬奇吗?
文 / 洛 克
达芬奇,你以为你知道他,但是你不过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又或者,你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西洋书读多了,你会知道大家都管他叫莱昂纳多(Leonardo),就像这本书一样。
你以为自己知道他,只是因为小学的教科书。他熠熠生辉的形象变成了教科书上黑白的插画。我们知道他是个有名的画家。无论你是从他画蒙娜丽莎知道的,还是从他画蛋知道的,又或者从几只武功高强的乌龟身上知道的,并没什么分别。
对达芬奇感兴趣的人或许是从一本有关他的密码书开始的,即便达芬奇的伟大源自一本畅销书的激发是一件颇令人惆怅的迨隆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超级巨人,放到现代,他是一个横跨文科、理科、工科的超级天才。我们都知道他画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了画出最漂亮的人体,为了寻找人与动物的不同而解剖了不下十具尸体,在慢慢长夜中将尸体肢解、剥皮,他的活儿已经精细到“把覆盖在这些血管表面哪怕最细碎的肉屑也剔除干净”。他连难产而死的母亲都不放过,画下颅骨、肌肉、筋腱、血管、骨架、内脏器官、子宫里蜷缩的胎儿,只是为了获取最真实、全面的知识。
他设计飞行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设计建筑和园林景观这并不奇特,文艺复兴的巨匠们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但他也设计各种加农炮、迫击炮、带盔甲的战车、巨型石弩等战争用具。他只是单纯喜欢用图像建构想象事物的那种感觉,各种工程图纸就像他笔下的人物画一样,不过那些并不会微笑,而是冷冰冰的,随时可以吞噬人类的性命。
当然了,他的笔记里出现的最多的还是关于绘画的内容,他将眼睛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山水、花鸟都记录在笔记之中,他分析着透视法和光影,记录下一条又一条最细致的经验。他会告诉你人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成人比例又与儿童比例不同;他会告诉你球状光源射向一个球状体时,投影的复杂分区;即便讲解透视法,他也绝不只是告诉你它的三个分支,他还会告诉你,视点推移过程,透视法需要注意的细节。他会写下:“清晨的雾霭,上层比下层更浓密”,他也会写下“地平线不是接近于蓝色,而是呈现烟雾和尘埃的颜色。”
他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画论所谓“师法自然”的典型了吧?而这种观点也被记录在他的笔记之中:“古罗马以后,画家们一味彼此模仿,以至于他们的艺术内涵逐渐凋落,一位画家若把他们的作品奉为标准,就只能创作出流俗的作品。但是,如果愿意向自然学习,就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
《达芬奇笔记》让我看到他是如何执着于细节,我们从事写作的人,如果不能去深挖现实中的细节,去追索光和影的纠缠,不能去一遍又一遍地“解剖尸体”,真的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到这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一个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史学者会更执着于达芬奇或普桑而不是克莱。很简单,如果我们把一个作品拆分,构思、光线、素描、色彩、笔触、布局等等都是我们所追寻的基石,有了这些我们才看到丝绸的光滑与毛皮的柔嫩,我们才能欣赏葡萄的光泽与烛火的昏沉。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细节”,细节中常常住着魔鬼不是么?细节对于莱昂纳多而言几乎决定了艺术本身:“虽然天性激发你追求这门艺术,但你若想扎实掌握物体形态的知识,就必须从细节入手,第一步在思维和实践中打牢基础,之后才能迈出第二步。不然你只会虚掷光阴,或者大大拖延学习时间。”
可是,这一切已经被艺术史封存并束之高阁,如今的我们需要玄虚的东西。
或者说,当代的艺术家们眼中只有那些玄虚的、政治的内容,我们不需要像莱昂纳多那样去孜孜以求逼真的细节了,反正他已经记录下他的所有经验,若要创作一幅那样的具象画,我们只要模仿就好,但单纯的模仿将永远无法超越他。所以,我们的时代是观念艺术的时代,是极简主义的时代。
每到此时,我总是会想起莱昂纳多如果是永存的生命,会对罗森伯格或达米安・赫斯特报以怎样嘲讽的微笑呢?就算是毕加索,我们都知道他能画出中规中矩的具象艺术,但莱昂纳多同样也会对之报以神秘莫测的微笑吧?原因是,毕加索自己已经不能制作铜版画,而需要绝顶的工匠来帮他,莱昂纳多是不需要的,他在笔记中详细地记录下了他制作金属雕塑所需要的成份比例,他会使用熔炉来铸件,也会打磨铜器。
但是,莱昂纳多不会谈玄么?未必,他对于画理的追寻似乎早已经进入了哲学的殿堂,超乎技,近乎艺:“黑暗的本质是阴影,发光体的本质是光明。一个隐藏物体,一个显露物体。它们始终与各种物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是,阴影是比光明更强大的媒介,因为它能够阻碍并且完全剥夺物体的光明,而光明却不能彻底驱散不透明物体的阴影。”难道,不能把这一段碎片毫无违和感地塞入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么?
莱昂纳多,就像一个知识的黑洞一般,所有出现在他生命中的知识都必然被他吸收进去,在这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畏惧的存在。当我读到“阻碍我的不是贪欲或怠惰,而是生命有限”的时候,我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已经了然于心,这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理解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难道不是么?
关于那些历史上的巨人,钱先生不是已经一语道破了么?“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