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期 第15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0-1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隐形的课堂
新闻作者:○ 杜会琴


我对死亡的感知是从好奇开始的,记得那是1972年秋的某一天,邻居家里的老奶奶去世了,孩子们都去看热闹,在一片噪杂声中,老奶奶被人从炕上搬到了棺材里,平日里穿着干净体面的奶奶此时更加周正了,尤其是那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穿上了精美的绣花鞋,配上全身咖啡色的绸子衣服,在一个三岁孩子眼里,真是稀奇又羡慕,我趴在棺材边上,手里拿着一根小棍不停地拨动着棺材里那极富艺术的小脚,不断被长辈抱走又返回。
童年时光在农村度过,老房子附近有一片坟地,那里草木深邃、安静肃穆,夕阳斜照时,还会有一丝暖意,我总爱一人去那里玩耍,全然不像别的小孩那样害怕。
我经历的第一个亲人的离世,是我的母亲。当时我和大哥大姐,在西安医院听了医生的分析后,稀里糊涂把母亲拉了回来,对那种“恶性细胞增长症”全无了解,埋葬母亲的那几天,我神情恍惚,如梦似幻,总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在其后很长时间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自责中,多少次午夜梦醒,觉得母亲又活过来了。我后悔当时在医院没有做更多的努力,作为儿女,我们单纯迎合了医生关于放弃的建议。很长的日子里,只有拿眼泪、冰冷、黑暗、绝望和母亲隔空交流。
中年以后的日子里,死亡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存在,邻居、同事、朋友,从长辈到同辈,有的甚至是晚辈,死亡路上,没有顺序,只有冰冷的事实,如一支利剑直刺亲人的心房。
也许是受了童年初次面对死亡的影响,我一直对死亡没有恐惧,也不害怕墓地。上山锻炼的路边,就是一大片墓园,我依旧喜欢一个人走到那里,尤其是春日的清晨,万物葱茏而墓园寂静,在墓碑前停一停,看一下死者生平。生长与停滞的对比会强烈冲击人的心灵,只有这时候,你才会强烈的感到:活着真是不容易,健康的活着真好。
母亲坟头的柏树已经茂密无比,每年清明节前,我们都会把树下的草做些整理,万能的时间化解了悲伤,冲淡了愧疚,在岁月的长河里,儿女们在对母亲的思念里慢慢变老,坟前的祭奠少了泪水多了坦然,侄子们挖来大把的野刺玫栽在坟边,玫红色的小花在自然的风雨里肆意地开放,一如母亲的坚韧和随遇而安。坐在坟前,人会明白:对一个人好,要在其活着的时候,人生的相伴是有限的,一旦阴阳相隔,绝无任何机会。
其实,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死亡就一直如影相随,每个人对死亡的感知不同,有人害怕,有人淡漠,有人逃避,有人直面。成长中所见证的每一次死亡都在默默间为我们强化一个概念:人生是一次只能走在单行道上的旅程,每一天的日子不过是漫长旅程中的一小截,快乐痛苦都将转瞬即逝,永不可回头。人与人之间,再亲近,再不舍,终有一天,会被那个叫做死亡的东西分开。
我们终其一生所能把握的唯有当下,每个人都是站在时间的岸边,与涛涛江水对峙,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都应该明白,这力量之悬殊,人是不堪一击的。但是每一个日子你都得亲手去抚摸,不管它是精致还是粗糙。我们只有用心前行,既接受高铁的快捷,也享受步行的悠闲,不怨不争不怒,年年岁岁,化悲伤为温暖,化绝望为释然,心怀远方和诗,过从容淡定的日子,珍惜有幸遇见的人,敬重一切生命,我们才会感受到日子棉布般的温暖,心灵在宁静中自由舒展,最终直抵生活的本初。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