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期 第15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0-1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想起长征
新闻作者:○ 李 婷


今天人们提起“长征”,也许觉得久远而陌生。但是翻开历史教科书,我们都知道,长征不仅仅只是走了一段长长的路,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因此,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总结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也有人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究竟有多长?我们平时所说的二万五千里,是第一支中央红军也就是后来的红一方面军的行走里程。他们从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 ,到达陕西吴起镇,也就是今天的吴起县,行程是四支红军里最长的,达二万五千里,而其他的三支,行程则有所不同。两年多的时间,他们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两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过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可以说,整个行程中,他们前后皆有追兵,自然环境恶劣,饥饿、寒冷、疾病、战争随时都在危胁着他们,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红军战士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肩负着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有着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理想。因此,他们不能像英雄项羽一样,用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淡出历史的舞台。在一种强烈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下,不管在何等艰难的情况下,他们都要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中国革命的未来。他们始终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有这样一组数字: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可以说,红军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也因此,长征不仅使他们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也许,今天的我们对于长征的这段历史,体味更多的是通过毛泽东同志的那首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何等的雄壮豪迈、气势磅礴,这是怎样的英雄气慨和大无畏精神?
之所以想起长征的那段历史,是因为有朋友告诉我说今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近一个世纪般久远。但是,那些场景,那些诗歌,忽然就那么真切地浮现眼前,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数以万计的中国红军,他们就是肩负起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人的脊梁!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历史远去了,但长征的情景却突然映入眼前。崇山峻岭之中,有那么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衣衫褴褛,口角干涸,艰难地匍匐前行,但他们靠着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信念,躲避着敌人的围追阻截,勇敢地走出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那条路,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未来,也因此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八十年后的今年,我们想起长征的那段历史,其实也只有几个字:缅怀、传承、发扬。
 (作者系铜川市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