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期 第151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0-14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人生乱弹
新闻作者:■ 王艾荟


说话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话掌握着世间真理,绝对重要和正确;每个人都对别人的话不以为然,嗤之以鼻,视若耳旁风。
世人大多数看问题,说的大多数话语,就像站在楼上看风景,站在三层的绝难想象十层所能见的景致,反之亦然。有时你愈是坚定执著于眼前所见,愈会被捆绑束缚,忽略和遗忘掉你所未见的另一些真实的存在。
一个人说话,很难摆脱他实质的位子、立场、利益的局限,更难突破和逾越的则是他的目的、思想、境界的局限。
人们对于说都怀着强烈的迫切的欲望和热情;而对于听却缺乏起码的应有的耐性和包容。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着抢着,互不相让,结果有用的无用的有益的无益的有趣的无聊的,所有话语交识汇集在一起,终陷入一种盲目毫无意义的自顾自话、自说自话之中。甚至俱成为可怕的难忍的噪音。
7月大理洱海边,清晨约8时光景,沿海路上的游客还显稀少,已有当地的老乡支起卖早餐的摊点,生意冷清尚无人光顾。老板一边忙一边自娱自乐,用简易老旧的老年机播放着一曲《酒干倘卖无》,大约是某位新人翻唱的,远不似原唱高亢嘶哑震撼,而是婉转地,娓娓诉说。在这安静的清晨,幽静的小径,伴着洱海碧绿的波浪起伏光影粼粼的水面,歌声自有淡淡的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很难想象,大城市的清晨8时,早己是人声鼎沸,车流滚滚,红绿灯闪烁,路人行色匆忙,有谁会有闲暇去静耳聆听一首早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过气的歌曲。
在安静的环境里,歌唱和聆听都变得简单、自然、直接,质朴便能动人。而无须其它繁复手段与花哨技巧。
这无论对于歌唱的,还是聆听的,都是一种幸运与福分。
在人人渴望发声、人人又不屑倾听,喧嚣复杂混乱的背景与世界里,说和听都变成一件极其困难、奢侈的事情。
为了能吸引眼球与耳朵,便衍生催化出许多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杂音怪音。在现今世界里,这种声音愈演愈烈,占了上风。“五音令人耳聋”。人们因此更加没有耐心去倾听别人。
大家都静下来,给别人以耐心,也是给自己机会。
看人
一个人怎样,在于其本身,还在于由谁来看他评价他。
看人,虽是看别人,却能折射反观出看人者的眼光,识见和度量。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人识人评价人,也是“以镜照人”,不过却是拿自己的眼光、头脑、心灵这面镜子去照别人,若自己首先就存了私心杂念先见偏见,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又怎能照出一副仪表堂堂的身影?
还有一句古话,“有雄略者乃可驭雄才,有奇识者乃能识奇士”,若看人者的眼力眼界不够高瞻远瞩,眼前纵有“高人”,又怎能识得其高所在?
与人相处,人人都以自己的眼光价值去判断人、识别人,可并非人人都具有看人识人的本领与功力,因此,常常会有“遇人不淑”“所托非人”等等冤情、懊恼与悔恨。这看似是自己吃了别人的亏,其实还是自己吃了自己的亏,只怪自己眼拙,识人断人的本领还差点火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人识人,是需在人生人世里摸爬滚打浮沉历练,在人性人心这些大学问大功课上钻研摸索,多经见,洞察世事,洞晓人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进而慢慢接近或到达刘禹锡所言“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清明透彻境界。
容人,需先开拓自己的襟怀器量;识人,则需磨光擦亮自己看人识人的眼睛、思想、心灵这面镜子。
看透人,是一等功夫与本事;看透却不言透,能设身处地,宽忍体谅人,才是更上乘的功夫与修炼。
对味
7月盛夏到大理,一身短衣打扮上了苍山大索道,快行至山顶,天气突变浓雾弥漫风雨交加,乘坐的缆车摇摆如狂风中飘零的一片秋叶,又冷又惧。到了海拔近4千米的山顶,气温接近零度,人冻得几近麻木,全无兴致与勇气作片刻逗留,只得仓皇狼狈即刻乘缆车折返山下。到了山下,已是饥肠辘辘,坐上出租车,向司机打问古城一家名为古井的私房菜可好吃,司机说他并不知晓此处,却回答了一段极富哲理的话。
“饭好不好吃,要看对不对你口味,对口味了就好吃,不对口味了就不好吃。一种饭,一百个人吃了有一百种感受。吃是个挺复杂的事。”
本是闲话。他却给出这样深刻不同的答案,令我顿时对这个出租车司机肃然起敬。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处世交友,人看人,是否对路、同道也很重要。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味相投,惺惺相惜”,“道不同不相为谋”,又说“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都是这个意思。
以后,若有人问你,哪道菜哪种食物好不好吃?或某人如何?你尽可顺势将球踢回去,以最不须负责的态度,以最安全稳妥的回答:“那要看对不对你的口味喽。”然后,报以狡黠一笑。
 (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