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期 第151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0-1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家乡那条小河
新闻作者:■ 陈贵生


家乡老屋前面有条小河,长不过两千余米便入注丹江,记忆中的童年却留下了太多的快乐和暇想。那时没有电,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洪荒,而这条河却成了儿时伙件们一年四季最好的“娱乐场”。春季采花、夏天戏水、秋季觅果、冬天玩冰,河中的小鱼、螃蟹、青蛙也成了陪我们嬉戏的对象,小河边成片的竹园柳林是伙伴们玩捉迷藏、爬树打闹的天堂。
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农村,大人们都在为解决温饱而重复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忍着饥肠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治理着脚下那片不争气、不肯卖力长庄稼的贫瘠土地。而小孩们除了每天翻山越岭往返十里开外的学校念书外,放学回来放牛、抬水、打柴、拾草也是每日的必修课,河边自然成了各家孩子聚集最多的地方。夏天把牛赶到河边树荫下,自己却躺在清澈见底的水潭中和伙伴们打着水仗,任由水中的鱼虾在身上骚扰出一种痒痒的感觉,渴了随手捧一把河水,喝起来香甜可口、沁人心脾,那绝对是世上最没污染、最纯净的水源。最有收获的是拎着水桶翻石挖洞捉螃蟹,多少次在河中划破手脚却全然不知,晚上带着战利品回家缠着父母做油炸蟹腿,而母亲也鼓励着多捉,说小孩子多吃蟹腿有营养长劲头,在那个人们还吃不饱肚子的贫困年代,螃蟹可以说是最好吃的荤食美味了,家中姊妹们争抢美食的场景也可想而知了。
好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这里的一切却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姗姗来迟,这片封闲的小山村也似乎沸腾了。为响应国家脱贫致富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到处毁林开荒、炸山垦田、伐木建房的生产高潮,一切都显得那样生机盎然,山上到处是庄稼,家家有牛羊,年年杀肥猪,温饱已不再是各家担心的事了。有经济头脑的也趁机学了种植香菇木耳的技术,碗口粗的桦栎树被伐回用粉碎机打碎种香菇木耳,到了冬季家家收获喜悦,数着大把钞票美滋滋地享受着自然资源带来的恩惠。于是,大片的树林一茬茬被伐掉,大树放了放小树,过年了再挖树桩烧炭卖钱,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没人感到不正常。
夏天成了最难熬和最担心的季节,每逢暴雨来临,倾盆的雨水夹杂着泥土倾斜而下,山上的梯田也呈现出难得一见的黄色瀑布群景。偶有隆隆声响,梯田边的石坝也一泻而落,而沟底的小河早已被突如其来的山洪践踏得不成模样,浑浊的河水只能长时间沉淀后才能食用,河中的小潭也不见了踪影。每逢天有小旱,小河水也变得干涸了,于是为了生存又四处找水源打井引用。人们都在抱怨:自然灾害怎么一年比一年多了?孰不知,这是人类过度掠夺自然带来的恶果。没有了水啥也干不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山西河北的煤矿、铁矿成了最多去的地方,几年间在这条小河沟边长大的小伙们成就了十几个小老板小工头,个个腰包鼓鼓的衣锦还乡,但选择拖家带口、举家迁移在城里买房,成了他们一致的向往。这条曾经安详、有过沸腾又伤痕累累的小河似乎又慢慢地在静寂中“疗伤”。
近几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把恢复生态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享受着新农合、新农保的父老乡亲们在破坏自然付出代价后也渐渐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感想,连续多年的封山、植树,昔日那满目疮痍、一派秃废的山沟沟又焕发出往日的生机。满山苍翠的油桐、栎树、松柏等树上缠绕着鸡蛋粗的香花剌和葛条藤难分难舍,河沟两边成林的柳树、槐花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老屋门前大片的竹林在夏日里也一个劲地往外冒着竹笋,山林间偶有一片庄稼未等成熟也多半成了野猪、野兔的美食。前年村上在修通村路时为仍在这条山沟中生活的十余户乡亲通了水泥路,一座座老房也变成了新楼。
因工作忙,我每次回老家待的时间都不长,但总不忘多看几眼沟中的小河,昔日常去放牛砍柴的山上长满了茂密的灌木林,也早已进不去人了。去年秋季,在城里的七八个朋友相约和我一块儿到我老家做客,走在小河边的水泥路上,朋友们无不啧啧称奇,这里的水真清呀,空气真好呀,又相约今年还要和我一起去度回周末。前几天邻居大哥打电话,说在那条河中捉了两只一斤左右野生的乌龟,托我在城里酒店打听买主。猛然间,感到童年记忆中的场景在相隔几十年后,又在这条小河找到了。于是我突发感慨地对同事说,等老了我定要躲开城里的喧闹回老家去住,一定保存好几间老屋的原貌,在河边种上一块菜地,每天扫着小河边的水泥路,吸着天然的氧气,喝着自然纯净水,吃着无污染疏菜,过着低炭环保的日子,一定会延年益寿的。想着未来“世外桃源”的生活,心头美哉乐哉,好不自在逍遥。 (作者系五里牌治超站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