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期 第152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0-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交通要塞――宋家川
新闻作者:文 / 骊 山 图 / 曹汉秀
 

1936年,国民党吴堡县政府从吴堡老城搬到了宋家川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扼守秦晋之交通要冲,也是勾通华北与大西北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307国道、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太(原)中(卫)银(川)铁路从城区穿过。

战国时期,镇守并督修吴堡城为大将吴起,主持开辟了东通向阳沟(过黄芦岭达汾阳之向阳沟),西通军渡直达宁夏的三边官道,经历代维修,直至民国初年,宽处3米左右,可通架窝子,窄处1米多,能过骡马。说明早在2400年前军渡、宋家川就是官道、官渡了。这条官道的走向也基本与现在的307国道、青银高速相一致。

秦时,这里也是战略要道,清道光《吴堡县志》载,道光八年(1828)吴堡知县刘函纲《劝捐兴文书院膏火记》中写到:吴邑东邻三晋,于旧属上郡,而其俗俭民贫,忧深思远犹,有唐魏之遗风焉。秦始皇使蒙恬将兵备边,屡经其地。蒙恬曾受命率军北击匈奴,使匈奴闻风丧胆。后为增加边防,他连接燕p赵p秦5000余里旧长城o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p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o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到了五代时期,北汉在宋家川东2.5公里的吴山之颠修筑吴堡寨,扼守黄河水道及这条官道。金正大三年(1226)该寨升为吴堡县,一直沿用到民国县政府,其间宋家川也曾称为呼家川,官菜园等,虽几次废设官渡,但其一直是重要的水陆物资转运的集散地。

明正统元年(1436年),官菜园设河西驿。明武宗在巡视边关延绥镇(今榆林)后从宋家川东渡黄河回京城。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攻克榆林米脂等地,回乡祭祖后兵分三路,从宋家川、碛口、三交镇渡过黄河直捣京城,一举摧毁了明王朝。清代的回民起义军也在这里抢渡东征。

现在,军渡后沟有旧路遗迹宽6米多,长30余米,凿石开成,沟底有一座残石桥,路旁有清康熙47年(1708年)修路碑记四通,记载当时该地架桥修路的情况,其中有时任吴堡知县李六宗,原任吴堡知县王文炳及宋家川、军渡、绥德州、永宁州等地士民集资修建桥路的史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近代以后,宋家川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更加明显。1922年汾(阳)军(渡)公路修成,来往秦晋间的客人与货物均在宋家川弃车从舟,摆渡过黄河。

1935年,咸(阳)宋(家川)公路绥(德)宋(家川)段修成通车,虽然只达到简易公路水平,但也极为改善了往日肩挑畜驮的交通状况。

其时,黄河航运也获得大发展,从包头、府谷直至壶口、禹门口,绵延数百里,木船成群结队顺流而下,内蒙的药材、棉布,陕北的红枣,山西的煤炭,大量靠航运到山西南部及关中地区。当时宋家川就是一个大码头,南来北往,东进西出,水陆物资在此交流,十分通畅。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河防部队7年间击退日军38次进攻,始终不让其越黄河一步。宋家川河防保卫战,阻止了日军渡过黄河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保障了驻扎延安的中共中央的安全,也保障了西北大后方的安全。

解放战争时期,宋家川又恢复了交通枢纽地位。陕甘宁边区联防军区后勤部在宋家川设立了兵站,主要任务是接送东、西来往的伤病员,转运军需物资弹药,提供过往人员食宿,负责渡河事宜。1947年春季,中共中央撤退延安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多次来宋家川视察黄河地形。刘少奇、叶剑英、徐向前、贺龙、林伯渠、聂荣臻、陈赓、吴玉璋、蔡畅、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从宋家川东渡,仅1949年4月,吴堡县组织木船给禹门口运送军用物资70万斤,在山西碛口给宋家川运军用物资60多万斤,弹药80万斤。同年5月,宋家川渡口组织60名工人,5支木船,以一天半的时间,运新兵团东渡,运送张达志带队解放大西北的西北野战军四、六团全部人员物资西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交通事业,先后几次大规模整修改造,307国道已变成一条较平坦的公路,1974年307国道柏油路面铺装竣工。1969年12月15日,宋家川至军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使这一古老天堑变成了通途,该桥也是黄河中游第一座桥梁,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方便了黄河两岸人民的交往,渡口随即停止使用,完成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使命。随后,在宋家川东西5公里的黄河上,三座特大桥凌空飞架,每天的车流量已达8000余辆。

2007年10月31日,G20青银高速公路吴堡至子洲至靖边段建成通车。对于加强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之间的资源互通,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这里的交通更加发达,宋家川也成为了现代物资集散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