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期 第152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0-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民歌的魅力
新闻作者:文 / 袁立忠
 

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方国的民歌。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据说,陕北民歌的产生,是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开始的。黄帝驭龙升天,万民齐声挽留,声震寰宇。大禹治水时,率领陕北人民挖掘山川,疏通河道,激昂的劳动号子直冲九霄。大禹三十未婚,受先民爱戴,齐声高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他们唱了无数的颂歌。他们辛勤劳作,铿锵有力的号子声震彻天际;他们恋爱娶妻生子,流传出唱不完的情歌。民歌就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真挚情感的宣泄,真实生命的呐喊。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没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大川,只有沟壑纵横的黄土丘坡。风沙烈日,干旱无雨,植被稀少,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村落稀疏,交通不便,经济也很落后。这样的环境,使得陕北民歌的情感表达较为内敛。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生存,很是劳累,他们渴望通过呐喊来宣泄心中压抑的苦楚与艰辛,而从精神上达到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境界。

去过陕北的人都知道,陕北当地的人质朴,热情,总会让我们感动,这是黄土高原赋予他们的情怀。用心感受陕北民歌,你会感受到黄土高原上的空旷与荒凉,还会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内心的凄凉。这高远悠长的腔调,豪放宽广的音域与黄土高原的地貌相互照应。

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陕北民歌之所以打动了不少观众,其原因就在于陕北民歌那质朴而热烈的情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里,陕北人民的精神世界被无限地开拓,这与陕北这片浑厚的黄土地上浓浓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

一曲信天游,天蓝了,草绿了,山坡上的老汉、娃娃和婆姨们都陶醉了。来自陕北的民歌艺术,风吹日晒,不改本色,雨打风吹,历史悠久。倾其所有的陕北,倾其所有的民歌,吸收日月之精华,唱响天地之大美,张扬而不浅薄,热情而不虚伪。真诚,是其情感的溪流:不分季节地奔涌而出,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汇集在窑洞里,崖畔上。窑洞里的农家,一个包含了土地牛羊、痴男怨女的真实存在,一个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老传说。窑洞子民,把生活写在纯真的民歌里。桀骜不驯的河流,质朴无暇的人民,构成了陕北大地包容万物的真实。这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扎根于金锁关以北、鄂尔多斯以南的黄土地带,在高原上隆起,发展着,流传着。

在世界文化的板块上,来自高原的歌声,来自高原的生命,向来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中国的脊背上,在侏罗纪的地层上,有着数十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黄土高原已习惯了沉默。有学者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不解之谜:一是五四,一是陕北。前者是现代化的启蒙与开端,后者是传统中国的延续。没有陕北昨天的爆发,便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陕北的力量是内在的,是无言的。枝形闪电照耀着陕北的夜空。红色小马驹,唱歌的新娘子,在盐碱地上沙蒿林里一闪即逝。大概只有陕北人才知道,在那北方的烟雾里,在那冰与火的世界上,沉默并不是存在的真相。此间有太多的过去,太多的苦难,和对于苦难本身的歌唱。崖畔,酸枣树枝节横生。孩子们在月光下,搂着羊羔,啃着酸枣,瞪大了眼睛,牙牙学语,学说着过去的历史。当他们长大,便成了陕北的牧羊汉、挑水女、说书人、盗贼、官吏、革命家或农夫。裹缠在树梢的白羊肚手巾闪闪发亮,羊群里的歌声闪闪发亮。太阳下的生与死,大地上的倦与乏,充实了那些贫穷的童年、贫穷的时代。在黄土地的沟沟峁峁,灵光一闪的犄角旮旯,不知有多少个谜语,多少风景,纠结在粗壮而瓷实的毛脑柳上。

二十世纪的陕北人,是幸福的。他们赶上了这样的日子:群英荟萃,歌舞漫天,山脚的铁树开花了。满天乌云风吹散。高原复活,大河奔流。男子扛枪上了前线,女人绣起红色革命的金匾。二妹子和四哥哥,放开了喉咙,纵情歌唱。昔日枯焦、多难的高原,奏响了这个世界上最为高亢的关于命运的感恩歌颂。它时而化身为羔羊,面对着红艳艳的山丹丹;时而化身为牧羊的后生,发出拦羊时的嘶吼;化身为小女子,有了走西口的回忆;化身为斗士,有了红太阳的东方。有了这样的民歌,有了这样的故事,也就有了我们的陕北。是的,这就是我们的陕北。哪怕身无分文,也要救济天下;哪怕衣不蔽体,也要安抚苍生。我们的民歌有了它的精气神,有了生命。于是,陕北成了陕北人的家,成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