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建设项目那年,大概是食堂伙食好的缘故,腰围迅速变粗,“啤酒肚”凸显。在这个全民都在“减负”的时代,我这“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没有红颜知己朝云能识,又胸无点墨,自然成了同事们调侃的对象。“嗨,就说手机怎么没有信号了,原来是你挡在前面了,挪一挪,让我打个电话。”
圣人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虽然抱定了人言不足恤的生活态度,但是肥胖引发的“三高”涉及到健康问题,那就得重视。还好有普洱茶,普洱茶中的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提高新陈代谢、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可以降脂降压、减少脂肪堆积,达到减肥的功效。
像是在人生旅途中邂逅久违的老友, 普洱茶就这样与我不期而遇了。第一次喝普洱茶是在朋友家中,存放多年的易武生饼已经被朋友用茶刀分解成小茶块,经过三两日的通风透气,然后存放到紫砂罐中。第一泡注入杯中,观其色,金黄透亮,呷上一口,柔滑爽口;入喉韵味醇厚,香气持久。就在那一刻,我沉浸在这茶里,一杯、一杯、又一杯,特有的香气、丰富的口感让我着迷。七八水后,味道依然如故。
朋友说易武茶的特点是柔中带刚,通过时间的陈化,茶体现出“越陈茶气越足”,回甘生津和喉韵都很含蓄,滋味持久。又让我看茶底, 芽叶肥壮、肉厚,质软,叶质细嫩匀齐一致,色泽调和,是真正的古树茶。我也自诩是懂茶的人,但是对普洱茶知之甚少。喝茶要喝新鲜的茶,这是所有爱茶人都知道的常识。普洱茶却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岁月留痕的陈香,在它的浓酽和淳厚中,贮藏了时间的重量。这能喝的“古董”一入我心,便情难自禁,迷恋不已。
从朋友家回来之后,详细了解普洱茶的前世今生。它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唐朝时普洱茶名为“步日”,属于银生节度,“银生茶”是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其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清朝时达到它的鼎盛时期,直至近些年受到万般追捧,一路走来层层蜕变,万番坎坷终成今日香茗。清人阮福于道光五年在《普洱茶记》中掷地有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由重之。”阮福在这篇八百字的小文中叙述普洱茶名重京师的原因,一是味最酽,二是贡茶,受当时皇族的普遍追捧,盛极一时。2006年,“好茶者”不甘寂寞,大肆炒作收藏普洱茶。古董茶、号记茶、印记茶突然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造就了“普洱茶神话”,动辄几十克陈茶拍卖到几十万,这种作死的方式让普洱茶“先驱”变“先烈”,经过几年的沉寂后,市场回归理性,普洱茶以它独特的魅力再度“焕发青春”,且南风渐北,大有扩张之势。
普洱茶的江湖水很深,一位资深茶友对我如是说。的确,在这个领域里我没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绝世武功,但我依旧对普洱茶情深意重,初衷不改。这种出自南方深山幽谷的茶叶,根植于云南高原的红土,经历了山野的风和雨的洗礼,沐浴着阳光,乃天地万物之精灵,是大自然对世人最好的礼物。正是这片小小的树叶,无论是进入宫廷,成为品饮时尚的金枝玉叶,抑或经茶马古道驮向东西南北,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这片树叶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也可大面积种植,恩泽人类;它可高端奢华,常人难以企及,也可寻常百姓,人人得而饮之;既可阳春白雪,进入神圣殿堂,又可下里巴人,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既可独自品饮,涵养“清、廉、静、俭、洁”的品性,也可交契对饮,成就人生最酣畅淋漓的时刻。
最是喜欢宋人杜耒笔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意境。两三知己,以普洱茶名义相邀,用淡泊和豁达品尝人生百般滋味,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原本都轻于鸿毛与浮云,此生唯君与普洱茶不可辜负。
(作者系渭玉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