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期 第152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11-1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难舍故土窑洞情
新闻作者:■ 吉建芳
 

国庆长假,好几年都没回过老家的我终于想回一趟陕北。临行前怀揣殷殷游子心,准备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惆怅一番、感怀一番、追思一番,谁知眼前所见让我满满的情绪毫无落脚之处。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号召下,位于210国道旁边的亲爱的家乡已经几乎难觅昔日容颜,那些走过沧桑岁月饱经风霜的大树们全都不知所踪,各家各户或漆黑发亮或朱红色的大铁门上钉着许多冰冷的铆钉,一层或两层贴着瓷砖钢筋和水泥的建筑物,公然取代了曾经连成一排排的窑洞组成的院落,霸气侧漏整齐划一光彩鲜亮,只是我们彼此都十分陌生。

窑洞,我心心念念的窑洞,或土或石或砖建造或靠崖或独立的窑洞呢?!它们曾给五百多年前从山西大槐树下被迫移民至此的先人们提供庇护,让他们有一处冬暖夏凉的居所,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一代代人无论外出求学经商或做官浪天涯,无论风光无限或颠沛流离,无论离开多久多远,只要一想起故乡黄土高原上守望着的一排排窑洞,心底就会莫名涌起阵阵暖流,踏实安稳。叶落归根之时,大都选择重回生他养他的窑洞里安享晚年,直至重归于土,我的爷爷,我的爷爷的父亲和爷爷……莫不如是。

在这个落叶飘零的秋晨,我不想任由惆怅飘浮的情绪漫无边际地泛滥,只想以一名前集邮爱好者的身份粗浅地叨叨几句上个世纪发行的一套民居邮票。曾几何时,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为此,改革开放数年后原邮电部决定发行一套民居邮票。经过精心设计制作,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这套民居邮票,1991年6月11日全部发行完,前后历时5年多时间发行了4套、21枚邮票: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共计人民币10.845元。这是一套民族气息十分浓郁的邮票,票面上各个民族的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充分展示了我国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技艺高超的设计者在方寸之间的票面上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观之犹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陕北民居是这套民居邮票第二套中的第10枚,面值40分,在1986年11月15日正式发行。这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一幢幢风格迥异的普通民居,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独特人文景观,套用时下的一句话,则是久居城市之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是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大江南北海内外的人们旅游行走的理想之地

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柴较少,黄土质地均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较好等特性,土质疏松也易于挖掘,故自古以来窑洞就是陕北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比较普遍的民居形式。窑洞是一种建筑,但属于特殊建筑。淳朴善良的黄土地人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有时在垂直的土面上开凿窑洞;有时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垂直面开挖窑洞;有时则在地面上用土坯、石块或砖头建造窑洞。窑洞的顶部多为拱形,有的依山独立,有的三两相连,有的则数十孔相毗连成长长的一排,不一而足。

由于我国邮政事业的迅猛发展,原邮电部先后于1990年、1996年两次调整邮资,原《民居》邮票邮资已不适合继续流通使用。1996年9月,原邮电部决定盖销和销毁曾在邮政窗口大量流通使用的《民居》普票,使这个系列大家族中低值票量少价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实施,具有各地建筑特色的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崭新的宽敞明亮的民居。幸存下来的民居邮票具有观赏、收藏、研究等多重意义,升值是必然的,投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露。

离家之时,我站在人声渐少的村子里试图找回年少时遗留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和点点滴滴,努力寻找记忆深处它曾质朴本真的容颜,清晰可见却又似乎茫茫渺渺。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守旧的人,但却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目光所及的一切。

于是,莫名地有些黯然。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