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晓明的时候,他正忙着张罗全省交通系统职工篮球赛,对于高速集团熟知他的年轻职工来说,他是工会组织里一位慈祥又不失威严的长辈。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小小的邮票却让他始终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对事执著,对人热情。他打开办公室的柜子让我看,里面全是他多年来参与设计、策划制作的邮品邮册,以及为集邮收集来的资料――每一条路开通时的通行证、开通当天的老照片、新闻报道等等,都分门别类地装在不同的夹子里,“这些是为做个性化邮票做准备的,它们才是我的珍宝”,他笑着对我说。对邮票40年来的挚爱,如今已更多地转化成了对职业的热爱,他不断地将“方寸”文化与公路文化有机地溶合于邮册之中,让人从中感受到其在此所倾注的职业情感和对集邮的独特理念。2016年10月7日-9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九届全国极限邮展中,张晓明的作品获得极限1框铜奖,这是他集邮生涯中获得的第3次全国性奖项,主题仍然是跟交通有关的《桥的类型》。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集邮的?它对您意味着什么?
张晓明:真正意义上的集邮是在30多年前,那时才开始对邮票上题材和背景的关注和深入了解,开始对注意票幅齿孔、志号、尺寸等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在那个年头文化生活确实不怎么丰富的年代,集邮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正如人们所说的:“邮票能容大千世界,集邮似读百科全书”。通过对邮票上所涉及内容的学习,日积月累,就能获取许多知识。至今我都很庆幸自己能够步入集邮领域,它并非是种消磨与寄托,而是我生活中一种阅历的真正开始。
记者:最初的集邮都会涉及哪些主题?集邮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张晓明:起初也只是关注某个方面的社会类题材,比如山岳江河、古代历史方面,但后来发现这些题材再更深入收集困难很大,于是调整方向,慢慢向比较容易收集,自己又感兴趣的方面转移。集邮需要了解每一枚邮票的背景渊源、发行这枚邮票的社会意义等等,方寸之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所以集邮的过程就是增知益智的过程;集邮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通过有系统的收集、整理邮票,可以锻炼毅力,这些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记者:您觉得一名真正的集邮爱好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逐步深入?
张晓明:如果从收集邮票,包括每年买一本年册开始,也慢慢对邮票有了自己的感觉或认识的话,我建议走点捷径,直接奔主题邮票而去,专门收集某个题材的,比如,专门收集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邮票,也可以多参加一些集邮爱好的组织,多交流。早期,我就曾组织单位有爱好集邮的同事,自发形成了一个“沙龙”,大家常在一起交流想法,结果个别同事很快进入状态,以收集港澳邮票为主,一下子成了我们圈里的港澳票“老大”,也集出了成绩。
记者:当下,人们生活已经被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占据,邮品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样的情况下,集邮爱好者的春天在哪里?
张晓明:实际上,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一个国家法定的、可以流通的“第二有价证券”,就是这个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不管社会怎么进步,邮票的属性不会变。我觉得,对于真正的集邮爱好者来说,基本上都以“买邮”为主,可以从爱好收集型向收集投资型转变,从关注邮票本身的意义向关注每套邮票的增值预期转变,在满足专题集邮的同时,也能以投资取向获取收益,一举两得。
记者: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把集邮的焦点指向交通?
张晓明:1991年沈(阳)大(连)高速公路首次出现在邮票上,我就想如何把陕西高速公路也印到邮票上去。2001年,国家邮政局首次发行了“个性化”邮票,打破了长期以来不能有发行计划外邮票的局面,到2002年时,企事业单位准许印制“个性化邮票”了,这是我的契机。我四处游说,最后,单位领导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方式,这样就印制了以陕西高速公路建设路段为题材的系列专题邮册。
记者:交通涉及方方面面,您如何在如此庞杂的系统中选择自己中意的题材并制作成品?
张晓明:要把高速公路从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浓缩到一本邮册里,并且既要保持集邮的特点,突显“邮”味,又要专业地表现出公路建设的内在实质,成为我在创作中绞尽脑汁的问题。说实话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速公路都一个样,如何把几十、几百公里长的高速公路通过“方寸”纳入到邮册中,就一定要找到这条路的特点、亮点、建设中的难点,除了个别“官点”外,还要展现一条路的特点,让其有故事、有知识、有趣味、有观赏性。
记者:您经常为自己供职的企业倡议策划发行个性化邮品邮册,您觉得这样的传播有怎样的意义?
张晓明:如果说一本邮册是一本百科全书的话,那么一册反映陕西交通题材的邮册就是一本陕西交通的史料册。2007年全国邮册评比中,我创作的两本邮册获得全国最佳邮册,为宣传陕西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提供了新的载体,,发挥了宣传作用;同时,邮册中的相关技术参数也成为后来者在工作中的参考依据。我期待通过搜集整理这样专题性的邮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交通的发展过程,体味其中之无尽乐趣。而且以邮品为载体,在大力弘扬企业文化,突显企业文化特性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记者:这些邮品邮册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本?它的魅力何在?
张晓明:在这些年陕西高速公路专题邮册创作中,我最满意的就是“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0公里”这本,她中间凝聚的心血最重,亮点最多,为了作好这本专题册,我跑全了建成和在建的2000公里高速公路,从中拧出了精华,最大亮点就是确认了每条路的开工、通车时间,建成里程,以及当时各收费站的图景,集邮票、纪念张、首日封、明信片、通行卡等于一体,配以每条路的工程设计参数,施工难点、重点等。后来成为业内人士争相收藏的珍品。
记者:未来的日子里,您在自己的集邮之路上还有什么打算?
张晓明:就是从《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0公里》这本邮册开始,我萌生了在国家名片上正式发行陕西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全国第一条双向双洞最长高速公路标准的公路隧道,第一个高墩大桥的高速公路邮票的想法。因为从1991年有“沈大”高速公路邮票以来,在国家名片上至今没有再发行过,而其它如高铁、铁路、跨海大桥等邮票不断发行,从高速公路发展到现在确实应该有一套记录中国高速公路这种陆路交通发展现状的邮票。这项工作从2007年开始运作至现在,我个人没有停止过,虽然中间有过挫折,但我想尽我个人最大努力办成这件事。希望有一天,这个梦想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