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景观遗址大多是被外国人发现的。旅游、户外运动长期以来是外国人的专利。如今,活明白过来的中国人开始大规模涉足旅游与户外运动。最早的旅游是借助旅行社的帮助,很快,有追求的人发现,这是一种毫无尊严和悬念的愚蠢方式。哪一天到哪个地方,会看到什么景观,有什么表演,都是预先设定的,像是观看一部MTV风光片,没有冒险经历和意外邂逅,更何况还得让导游牵着鼻子走,无休无止地购物,旅行失去其本质的意义。
这几年突然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驴友”队伍。最早的驴友是那些有钱有闲的中上层人士,他们是第一批户外装备的消费者,那时候,我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件化纤材料的冲锋衣要卖三千多,比皮大衣还贵!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钱人出门不住宾馆要自己搭帐篷?网络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使这些野玩的人可以迅速集结,AA制的私人俱乐部出现了,“我的旅行我做主”这伙人集体炒了旅行社的鱿鱼。穿越秦岭是离城市最近的神秘冒险活动,他们在秦岭的深山密林中开僻了一条条徒步线路。当贫民还沉浸在苏杭天堂的旅游中时,甘南、青海、西藏、内蒙……这些蛮荒之地已成为驴友的最爱。然而,在中国任何上层玩艺都会以最惊人的速度推进。很快,我们就发现博大的秦岭已被穿着冲锋衣、装备齐全的“驴友”探索得一览无余,在冰川遗迹、高山草甸之上,满山都是爬来爬去的“驴友”。去青海,发现连景区收票员都穿上了最专业的户外冲锋衣,青海湖景区参观的一茬茬大众均身着冲锋衣裤,一幅户外运动扮相,仿佛是统一发放的旅游工作服。
前一阵我看到一位汽车兵写的糙文《吉普212走阿里》,此文对驴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嘲讽。两个汽车兵开个破吉普从阿里走新(疆)藏线,路遇两男两女四驴友的切诺基深陷泥坑,求援汽车兵,汽车兵询问驴友对话摘录如下:
用过4L(四驱车)吗?没用过,买车的时候,他们说用不上。你们家里是什么车?自动档的宝马。开过手动车吗?出来时候练了一个多月,他开的是自动档沃尔沃,也刚开一个月,驾照花6000找人办的。你们从新疆那边到西藏那个盘山路怎么过来的?花3000雇大车司机开过来的,大车司机再自己走回去开自己车。你们能回去吗?搭你们车吧,到拉萨切诺基坏了就不要了。你们老婆也真胆大敢坐你们车?不是老婆,网上认识的,平摊路费。切诺基什么毛病?不知道,走之前把能换的都换了。换了什么?不知道。跑新藏线是开玩笑吗,走前怎么做的准备?准备了啊,光我俩这身户外装备都花了一万多。不敢问了,怕把肚子笑疼。
汽车兵让驴友到后备箱里找点修车工具,结果翻出来一大堆帐蓬、防潮垫、抓绒、小煤气炉、大大小小全套保鲜饭盒,甚至烧烤架子,愣是找不到修车工具。吃晚饭了,汽车兵嚼干粮时,发现那俩女驴友持一小锅在煤气炉上煮咖啡,咕咚咕咚,半天煮出一小杯,六个人一杯一杯煮到天黑透了,以为总算完啦,又拿出一小焖锅来弄蛋仔饭,俩汽车兵站旁边瞪个大眼光看,觉得好玩好奇到不可思议……
青藏铁路开通时,《新周刊》做了一期“西藏啦!西藏啦!”封面专题,提出西藏旅游大众化的担忧。跟我们前几年在西安南郊听到黑车招客“韦曲啦!长安啦!”一样的口气。交通便利了,如今去趟西藏可不跟去趟长安区一样轻松吗?去任何一家书店看看,关于西藏旅游指南的图书汗牛充栋,俨然畅销书架势。人人都西藏啦,人人都拍回来蓝天、白云、喇嘛庙的照片,雪域净地变得喧嚣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深担忧西藏的贫民化旅游会伤害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有公约声明严禁在喜玛拉雅山地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贫民化本来就是个可怕的东西,到了中国再以十倍的人口数量放大,试想,十几亿中国人有一天突然觉醒,都想去原生态的地方旅游一下,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十一黄金周,从成都进藏的川藏线路口,站着一堆堆翘起拇指搭车进藏的青年,比自驾车还要多,上车后,他们说,不是没路费,主要就想增加一次搭车旅行的人生体验,《搭车去柏林》这片子最大的供献是让搭车的人变得理直气壮。喇嘛和觉姆(女僧)没看过这片子,仍然保持着搭车的礼貌,我在色达搭了两个觉姆,她俩只坐七公里路,下一个村子下车,反正我已经搭了1000多公里的大学生小青年了,她俩这段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插曲了,哪想到要钱呢?可两位觉姆硬塞给我14块钱,她们在寺庙里一月只有300块生活费,不肯收她们钱,她们一边还把踩过的脚垫取下来,在路边拍打掉灰尘。化缘本是僧人的事,现在倒过来了,有志青年化缘搭车,僧人们却融入世俗,该给多少钱算得准准的。
驴友阶层贫民化,真正的旅行家跑到哪里去了?反正是你看不见的地方,没准,你得去洪都拉斯的清真寺或是肯尼亚的大象群,才能找到他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游客的地方、不卖门票的地方,那是属于自我的探索之旅。随心所欲,没有固定的路线,听任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导游和旅行指南牵着走,充满未知和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