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距西安40公里。蓝田境内川、塬、山、岭相间,河流纵横,沟壑交错,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境内有“八省通衢,三秦俯冲”的蓝关古道,军事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从1932年至1937年先后有三支红军主力进入蓝田地区。
夜宿塘子街
1932年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16000余人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经商县、柞水等地进入蓝田县境。11月25日。红军从柞水翻越秦岭沿汤峪河出山,午饭前后到达塘子街,即今天闻明中外的汤峪温泉所在地。
当晚红军夜宿街道,次日黎明整队向长安方向进发。红军临走时留下一批伤员交给当地群众掩护养伤,有的伤好后找部队去了,有的因口音不通、地理不熟就留在当地和当地人结了婚。
突围张家坪
张家坪位于秦岭深处,东连商县,北通灞源,南与蓝桥、葛牌隔山相望,西出流峪即达许庙和县城,这里重恋叠嶂,山高林密。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坚持军事冒险的错误路线,强迫红二十六军离开耀县照金革命根据地南下关中,部队到三原县境时即陷入敌人包围之中,杜衡借口到西安向省委汇报工作,离队叛变。
杜衡走后,汪峰(蓝田人)代理军政委,同军长王世泰、参谋长刘志丹等率部经临潼撤退到蓝田许庙,因国民党十七路军王俊部尾追不舍,红二十六军一路抢关夺隘,在厚镇消灭了地方民团,冲出包围圈后进入秦岭深山。5月9日,部队从青峪转移至张家坪村,由于连续作战,部队疲劳不堪,次日凌晨,突遭敌袭,战斗失利。汪峰腿部受伤,带一部分人翻山越岭向蓝桥、葛牌方向突围,刘志丹、王世泰分别向灞源和商县方向突围。刘、王二人带领着几名突围出来的战士在灞源镇的青坪村会合后,找到了参加过渭华起义后隐蔽在灞源民团担任秘书的薛增平。后经薛增平安排暂住何家沟村,不久又联系到上级组织,两人被护送出箭峪返回根据地。
关中最早的苏维埃根据地
葛牌镇,地处秦岭腹地,地势险要。1934年12月12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河南进入陕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2日,蓝田县葛牌镇逢集过会,红二十五军侦查员化妆混杂于人群中,侦查地形敌情。3日早饭后,红军在葛牌镇周围的山上鸣枪,不知底细的民团队长带30余名团丁出击对抗,刚爬到镇东边牛家梁山的半山腰,就被击退。红军进驻葛牌镇,发动群众抗粮抗税、抗租抗夫,打富济贫,建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
2月5日,国民党四十二师一一六旅旅长柳彦彪带两个团向葛牌进攻,红二十五军闻讯后,抢先占领了葛牌镇与九间房交界处的文公岭,与敌激战。战斗从早晨进行到下午,红军利用有利地形歼敌5个营,余敌溃逃。4月7日,红二十五军又在葛牌镇以南的九间房设伏,全歼陕西军警三旅,取得大胜。
为了扩大和巩固葛牌苏维埃政权,红二十五军采取大回旋、大踏步进退、声东击西、远程奔袭、突然袭击等打法,从2月至7月间,以葛牌镇为中心转战河南郧西、卢氏、陕西商县、洛南、柞水、蓝田一带,消灭地方民团,摧毁反动政权。7月下旬,为了把敌人调出根据地寻机而歼,同时也为了补充兵源和物资,红二十五军决定主动北出南山,撤离蓝田,转入外线作战。
孤军奋战在蓝田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北上后,国民党以20多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划区“清剿”。9月19日,鄂豫陕特委在商县梁家坟召开联席会议,确立坚持鄂豫陕边区斗争的方针策略和游击战术。10月6日,以红二十五军留下来的300多名老战士为骨干,在商县碾子坪成立了红七十四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的神奇之兵,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转战鄂豫陕边界24个县区。
1936年10月,红七十四师在洛南歼灭了峪口、石家坡的民团后,在华山脚下转了三大圈,经黑山、黄龙铺又进入蓝田歼灭了许庙民团后,遂驻军许庙和穆家堰一带休整训练。12月中旬,红七十四师又复进灞源镇,准备袭击蓝田县城,适逢“西安事变”爆发,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就地待命,随后中央又派人送来电台,传达中央指示和西安事变情况,并将部队改编为抗日南路军,军长陈先瑞,辖四、五团和补充团,全军共1700余人。根据周恩来指示精神,七十四师离开蓝田东进潼关,开赴抗日前线,至此红七十四师独立坚持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结束。(作者系蓝田公路段职工)